吉奇小说>总裁豪门>歪兵正传>第2章 炮火连天(2)

导演组很快开始给我们配发服装,团里又开始了折腾。

仿佛停止一刻,这日子就像要过不下去了一样。

为了保证公平、公正、公开,有个讨厌的参谋谄媚的提出了一个特别“馊”的主意——看谁跑的快。

他是嫌我们的日子过的太好了?

当我听到他这个主意的时候,心里暗骂着说:“你为什么不去找兔子演呢?那玩意跑的快”

他的理由很简单,当年的敌人,绝大多数以漂亮国或者是南韩那帮娘娘腔为主,在作战时基本上是猫在阵地上,或者坐在卡车上,因此不需要太大的运动量。

反之,我们英勇无畏的志愿军却要靠两条腿,猛打猛冲,所以体力是良好表演的核心保障。

有人提出反对,敌人也打冲锋啊?

他摇了摇头,慢慢的说:“即使是像以敌人为主的打冲锋、攻山头这种,例如上甘领,联合国的士兵们,也基本上都是“走”着上去,只有志愿军会拼命往上跑”。

因此,区分谁演正义化身、谁演邪恶代表,跑一通就可以了。

就这样,一趟五公里下来,跑的快的全部配发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服装。

跑的慢的,对不起!只能去演不经打的南韩军队,或者联合国的鬼子们。

当然,演西方军队,我们要跟随在剧组请的那帮外国人身后面,而且是远镜头,想露个脸是绝对没有机会的。

可是后来出现了一个问题,因为一些场面的需要,尤其是行军这类的场景,人数少了不太好看,还是需要大阵势。

只有一个团拉出来一公里以上的行军线,一个长镜头下去,那才好看。

于是,导演组又别给大家配发了南韩军服和联合国军军服、以及朝鲜人民军军服,我们可以随时按要求换着穿。

每个人每天的包里,要随时把这些服装都带好,防止换场的时候少了道具,影响整体拍摄。

当时的这些衣服都是高度还原当年的真实质地,比如说漂亮国和南韩的就比较好,穿着也舒服。

而朝鲜人民军的是采用苏式的样式,看起来就不太好看,不大适合黄色人种,弄在身上不伦不类的,而且不知道是什么设计思路,有的时候裤裆还特别大,奔跑起来也特别不方便。

当时我们试过,在裤裆里面再吊两枚手榴弹(系在腰上,别多想),只要不摸,单凭肉眼看,是绝对不会被发现的。

而志愿军的军服则是以50式军服为主,细帆布做成的,穿在身上的感觉也没有99式舒服,冬天的棉装看起来更有些蠢笨,那裤子就是一个不穿外裤的大棉裤,跑和跳极其笨拙。

只是据说棉花要比当年好许多,全是上等棉花。

即使这样,我们后来也都基本冻透了。

我们穿着各式的军服,在自己的营地里,异常的兴奋和撒欢儿,出着各种洋相。

有的模拟漂亮国的大兵在那里装犊子,或者是把他们的帽子戴到了狗的头上。

有的学习南韩的娘娘腔,天天跟人家“思密达、阿希巴”的乱讲,好像自己会韩语似的。

不过没有任何人拿自己前辈的服装开涮。

我们最尊敬的就是胸口前那个“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白布标,几乎是所有人在拍摄结束后,都把那个撕下来留作了纪念。

最让我们觉得纳闷儿的是那个棉手套,也叫“手闷子”,看样式好像和我们现在的也差不多。

合着五十年没变过。

我们对于军装最大的感触,就是当年中国的贫穷,与西方的富庶。

一个经济和物资严重不足的、百废待兴的国家,硬刚那些富的流油的老流氓,是何等的气概。

至于武器配发,常备式的是志愿军武器,基本上是八国联军造,什么都有,但是以日本三八式和国民党的中正式为主,每人配一个四枚弹仓的手榴弹袋,再搭配子弹袋、粮食袋,合成三袋。

外加上八国联军造的水壶、饭盒、爆破筒等,凑成了一整套单兵装备。

这就是我们前辈当年对付敌人的主要武器,我们不停的摆弄着手里的步枪,比如说我手里的那支三八式,反复拉枪栓的感觉很好,但是如果实战,对比美式的汤姆森、大八粒儿这些枪械 ,火力输出会弱上很大一截。

我们当时都很好奇,凭着自己手里的家伙,如果换成自己与联合国军对攻,会是什么结果?

估计与前辈们相比,我们十个也比不上他们一个,无论是战斗决心、战斗经验、战术水平和战斗意志。

这些武器人手一套,自己按部队枪械一样保管,只是不需要专门保养。

其他武器,要参演时由道具组临时发放,管理机制一样。

为了演习形象逼真,团里特别申请了一笔款项,给我们配发了足够的空包弹,让我们尽可能体验真实战场作战的感觉。

这一度让我们感觉到多余,因为自己平时训练并不缺枪打,我们训练的时候射击子弹是十分充足的,一个连队一次训练至少一箱子弹,1440发。

所以有没有空包弹,多余。

可是后来就不一样了,我们知道了团里的良苦用心,但这是后话。

而按导演组要求,之前配发的那些崭新的军装,主要是志愿军的要一律自行作旧,高度还原成当时士兵们的样子。

这就苦了我们,在野外营地,哪有做旧的能力?

就是拿着天天蹭地,也蹭不出来那种战争效果。

何况冰天雪地的,土被冻的十分坚硬,就算是把雪扒开,也蹭不出来。

后来,还是团长有高招,他让我们天天去帮着汽车连和剧组后勤搬搬扛扛,尤其是倒腾油桶这类的东西,把自己的衣服弄的油漆麻乌、埋了巴汰的。

然后再用火机把自己的衣服烧的破破烂烂,或者是在石头上磨的破破烂烂的。

这样看起来就比较像了。

为了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团里还以各营连为单位,组织这种做旧专项比赛,时不时的要学着模特走上几圈,这算是最简单的战地联欢会,也是我们当时有限的娱乐科目之一。

一帮大老爷们,穿着老式破旧军装,走出了苏妲己的妩媚,感觉上屁股后面挂十条尾巴都不够嘚瑟的。

这种表演,为的就是看谁做的真,做的像,谁能把自己棉衣里的棉花掏出来,看起来最像当年战场上血战归来的英雄。

然后,谁就有奖励。

奖品也是很有诱惑力,晚上吃饭的时候单独给加肉——肘子,每人一大块。

那些肘子是在营区架在大铁锅里,下面点上干柴,用白水来煮,什么佐料不加,只放些盐,咕嘟咕嘟的,所有看到的人都眼馋。

那肉更是香喷喷的,用筷子挑出一大块放到嘴里,肉香和汤滋味混合在一起,美的很。

这么一激,大伙就来了兴致,变着法的“拾弄”自己的衣服,争取最大程度的还原当时前辈久经战火后的服装情况。

可是后来就尴尬了,有的人肠子都悔青了。

当我们一切准备就绪时,就要高唱着“雄纠纠、气昂昂”的跨过鸭绿江了。

谁都忽略了一点,我们演的可是九兵团,那是要高度还原长津湖作战经过的。

我还记得那是一个三九天,在中朝边境,至少零下将近四十度。

我们在野外一片毫无遮挡的旷野上,在一个已经结了冰的小河道旁边,在一个一脚下去足有三四十公分深,且没有任何足迹的雪地上,高举着红旗,要模拟前辈们开赴战场,赴朝作战的场景。

所有的人都冻成了狗,尤其是那些之前做旧衣服比赛中表现最突出的,像那种为了多吃肉,已经把自己棉衣里的棉花全掏干净、披着麻袋加入队伍的二货,此时即使不停的往衣服里塞芦苇花子都不挡事儿。

他们觉得演一下就行了,可是事实上我们要反复的演上一整天,或者至少一下午,或者是大半个晚上。

这还不包括潜伏这种高难度动作。

我们被冻的甚至连枪都拿不住了,又何谈表演天分,也没有人再有什么兴趣去变着法的抢镜头。

为了尽可能的保持身体热量,在休息的时候,我们都是以班为单位,穿的厚的兄弟在外围,穿的薄的在里面,尽可能的挤的严严实实,以达到野外肉体取暖的目的。

我想可能当年的老兵们,也会是这样。可是连长对我们说,基本不可能,因为当年需要隐蔽、伪装,尽量的躲避敌人的侦察机和轰炸,像我们这样扎堆找一个背风的地方蹲一起,都不用炸弹,一颗手雷就够了。

所有的前辈,无论有多冷,大多数都是要成散兵线隐蔽的。

而对这种刺骨的寒冷,大家心里都在那里问候团长,其实他也没好到哪里。

对于团首长们来讲,现在部队作战的装备虽然落后于西方,但是绝对好于当年的志愿军,因此让战士们体验一下老一辈时期作战的艰苦,这是很有必要的。

毕竟大家都是80后,基本没有吃过什么像样的苦,之前部队冬季拉练也是在相对艰苦的条件下创造艰苦,至少装备和给养都是保持正常水平的。

而现在基本上是处于绝对艰苦的条件下,单兵的配备已经降到了最低点,这种抗寒训练强度是空前的。

他自己也冻的瑟瑟发抖,还要不停的来回巡视部队情况,查看士兵有没有冻伤或其他非战斗减员的情况。

慢慢的,我们有些人的心里发生了一些变化,或者说有一些人开始不顾脸耻。

他们原来争先恐后的演志愿军,到后来开始喜欢争抢着去扮演联合国军,或者是南朝鲜军。

因为演这帮货色的场景,大多数是在帐篷里、阵地上、装甲车里。

要么是喝着咖啡、吃着饼干或者罐头,有时候剧组还给发烟。

幸福的不得了。

这时候当时考核时的那帮落后分子,开始洋洋得意,有时甚至会嘲笑那些军事素质好的家伙,一边看着他们顶风冒雪的打冲锋,一边坐在阵地上抽着烟。

对他们来讲,敌人的衣服倒是十分保暖的,再冷十度估计都不会有什么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团里果断的来了一个反制措施。

所有的人进行对调,谁想安逸些,那谁就要玩了命的拿排名,否则一切免谈。

军事素质不好的、训练不突出的、单兵能力不强的,那只能演烈士,在雪地里倒着,其凄惨程度惨不忍睹,原因是死人在镜头下,连抖都不能抖。

......

至于那次部队赴朝作战场景的表演,因为太冷的缘故,我们还是出了笑话。

我们以为自己可以把部队的精神面貌全部的展现出来,可是现实很打脸。

当导演让我们高昂的、精神饱满、声音振奋的唱着志愿军战歌时,所有的人唱出来的基本都是海豚音,而且还自带震感,有着无与伦比,足以让“千山鸟飞绝”的颤抖音。

那个调,后来我回到地方以后,再怎么学也学不出来。

估计是只有在大冬天不穿衣服时,再跑到山里冻上一整天,然后把自己从外到里全部冻透的时候,才能抖着叫出来。

这种环境下,哪可能唱出气势呢。

我为老一辈军人钢铁一般的意志而震撼。

当我们反复几遍都演不出好的效果时,导演也作了难,如果穿的太保暖,那就有失史实,何况我们即使现在这样,也比前辈们的条件好出一大截。

除了服装之外,至少是边上还跑着后勤保障车。

拍摄之余,只要一有休息,人家就会跑过来,马上给参演的解放军战士,每人送上一碗热腾腾的高汤来尽可能的保持身体热度和体力。

对于伙食和给养我们与过去相比,好到了天上。

一日三餐更是顿顿荤菜管够,不再是部队那种按人、按量配给。

单这一点,剧组做的还是绝对可以的,我们从来不会挑伙食的毛病,只会吐服装的槽。

为了解决冬天野地行军时军歌嘹亮的问题,大家又开始集思广益,最后觉得实在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哪怕是把军大衣拿来,先让每个人暖和暖和,接着开始整队集合出发,还是一样冻的喊破了声。

最后,就只剩一招了,还是老套路,去拍摄现场时,大家还是跑着去吧。

团长在前,政委在后,各营连同样武官在前、政治主官在后,全体来一次武装奔袭,一趟不知道是几公里狂奔下来,把自己的热能全都释放出来,拍摄效果终于达到了要求。

那天,我们一个猛冲,所有的人脸都是红扑扑的,额头上渗出了汗,人也不冷了,随着导演的一声令下,集体走出了气势,唱出了国威和军威。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