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古代言情>暮云收尽>第3章 新桃

绿槐高柳,新蝉阵起,薰风初入弦。又是初夏时分。

昨夜微雨翻荷,晨起自窗而望,只见樱笋方夭,芭蕉分绿,风烟山径长。

寒轩来此间,已风平浪静住了半月。刚来时尚满心惴惴,然十数日来深居简出,清闲度日,倒教寒轩生了怠意,归于来处的心思,亦愈发少作。

因那日席间风波,天阙便少传寒轩赴宴,寒轩日常起居,多在阁中,其与府中诸人,自少往来,唯天阙偶来一探,亦只清谈闲语,未有出格之举,更教寒轩心安。

是日晨起,梳洗已毕,寒轩见天色青白,晓风送凉,便问身畔溪见:“天阙现下在何处?”

“世子想是在书史溪山堂中。”溪见道,“这时候,怕是读罢诗书,正要用早膳。”

“那带我去看看吧。”寒轩难得出门,披衣起身,由溪见一路相伴,下了柔柯阁而去。

二人行经迥秀轩,见条案之上,昨日天阙所绘尚在,便上前一观。只见一副泼墨山水,笔力雄健,刻雾裁风,气吞霄汉,尽现那孤峰奇险,急湍万丈。山上一轮皓月,几抹微云,将那凉夜空山,画的淋漓尽致。

可纵览全卷,寒轩却生枯寂之感,那枯墨山石亦略显沉气,似是胸臆不畅。

沉吟一刻,寒轩摆开碟碗,取一支细笔,蘸点点署红,略调几分钛白,于天阙卷上,细绘一柄春枝。只见那嶙峋山壑间,一支山杜鹃,华枝春满,朵朵红绯,横于眼前,一扫卷中腐气,点得画中灵气逼人。

寒轩复又提一支墨笔,于那卷额作一阙小词:“月近寒山夜近高,风也潇潇,木也潇潇,潇潇风木响轻涛。但知山红不知涛,心且迢迢,路且迢迢,迢迢新路赴鹊桥。”

数行簪花小楷,字字娟秀。寒轩搁笔之时,眉心一抹浅笑。却不想身后一语,只惊得其慌了神色。

“不想你既通丹青,又识词赋,真是不容小觑。”天阙朗笑而来,满面欣然,立于寒轩身侧,细看纸上丘壑。

寒轩赧颜道:“寒轩贸然提笔,亵染世子佳作,有失分寸,望世子莫怪。”

天阙不以为意,只问:“画功不俗,词亦清丽,想是有多年功夫了吧。”

“少时略通工笔,至于写意,已是多年不练,笔力生疏,实是令世子见笑了。至于词赋,亦是兴致所至,偶尔为之,难登大雅之堂。”

天阙玩味道:“‘迢迢新路赴鹊桥’,是心有所属了?”

寒轩面生潮红,不敢答话,看身前天阙,那隽朗玉面,明眸如海,一时心旌微动。

天阙见寒轩含羞之态,便不再追言,只道了句:“如此佳人,清仪高才,若为世人所知,必是求者无数了。我可先睹风姿,实是幸哉。”

寒轩更是一时无措,缄口不言。好在此时见得轩下园圃之中有一抹素色,乃知是君月,而几步之遥外,萧遇正牵马而来。

许是察觉寒轩尴尬,天阙便不欲再论此事,只对寒轩道:“咱们亦去看看。”

下了迥秀轩,行至二人身前,二人见过礼数,天阙便问:“日日议事都寻不见你,原来是在此与夫人浓情缱绻,当真是‘英雄难过美人关’。”

本是一句玩笑,二人竟都红了脸颊。萧遇开解道:“我久在行伍,夫人本就常日独守空房,好在近来军中无事,我亦暂居于王府,便想多陪陪他。来日若生战事,便又不知何日可再相见了。”

天阙点头道:“这是自然。”看君月一身束身衣袍,便又问:“你二人这是要去何处?”

“园中新桃已熟,正要陪他去摘。”

“是了,你二人最爱那数亩桃林。”天阙转而看寒轩,“你自入府,便未曾出门,不如一同去看看,以解你长日空乏。”

寒轩见此情状,只推辞道:“将军难得陪夫人,怎好扰了二人。”

天阙亦一时察觉,自知失言,不知进退。君月却开了口:“无妨的,夫君此次归府,亦有大半月了,我二人日日相对,倒想旁人解语为伴。”

说罢,众人皆是释然。溪见引来一架小车,扶寒轩与君月上车,萧遇便自己策马于前,出得府门,向东行去。

与君月相对而坐,寒轩细看去,才知何谓清妍。君月低眉之间,一抹楚楚烟柔,连寒轩亦生醉意。

道中无聊,寒轩便欲闲话几句:“见你年岁还小,本意你二人尚未成婚。方才听世子言语,才知你二人早已喜结连理。成婚日久,尚能恩爱如此,实是难得。”

君月莞尔:“当年他才十六,便已随父征战,冲锋陷阵。漩水一役,他身负重伤,危在旦夕。我不顾家人阻拦,一人迎乱流而去,非要入得军中见其最后一面。王爷不忍,怕我二人抱憾终身,便当即将我二人赐婚。递过婚贴,亦于帐中草草设宴,只是当日他卧于病榻,未曾拜堂。好在天公见怜,调养数月,他终是痊愈如初。”

“你二人之情,羡煞世人无数,天公亦不忍折损。”寒轩心中亦生艳羡,忽而想起安之,心下寂寥,不免露出半分霜色。

见寒轩如此,君月安慰道:“你亦得良人如此,何须羡慕旁人。”

寒轩纳罕:“我?”

君月笑道:“府中之人都已看穿,世子是真的喜欢你。你且不知,往日多少红袖佳人,世子都不曾展颜如此的。”

寒轩不虞此语,两颊添一抹红霞,喃喃道:“世子乃侯门贵胄,我不敢有非分之想。”

君月抚上寒轩十指:“你无需自谦,世子心中若有决断,便是无人能改的。你且好生消受吧。”

笑语间,车架便已到桃林之下。

数亩桃林,卧于山坳,放眼无极。初夏时节,桃生叶婆娑,其阴良已嘉。桃花落尽,唯有满树青枝,藏颗颗仙桃,如碧雾裁红,绿鬟点朱。

萧遇下马,扶君月下车,溪见亦搀寒轩。四人立于桃林之前,寒轩不禁叹道:“好一片桃林,若是春日,红雪满山,当是极美。”

“夫人素爱桃花,喜食桃肉,我便种这一片桃林,我不在时,夫人亦可一慰相思了。”萧遇言罢,与君月相视一笑,一眼便是无际浓情。

君月复回首对寒轩道:“桃可补气益血,更可解酒。你亦采些,与世子分食吧。”

寒轩含笑点头,便见二人相携而去,踏入那重重嘉木之中。

远远见得,萧遇一把将君月托于肩上,君月一双素手,便可伸入枝头摘果。二人同抬首,眉目中一片清欢,只教寒轩心头微动:此二人容谐如此,真不似红尘中人。

看其恩爱,寒轩虽是欢喜,亦生点滴自伤,故不曾相随,只择几棵低树,摘了数个新桃,便要折返。

见二人行远,又不愿寒轩久待,溪见便道:“不如我摇橹,咱们乘舟自湖上回府吧。”

寒轩自然应允,便随溪见穿林过木,行不多时,即到岸边。

湖中水清见底,蓼花随西风而动,一叶小舟,破雾而来。兰棹雕舣,起微澜点点,破绿萍沉浮。

远山如玉,尽收清潭底。昨夜淫雨刚歇,潭上一片清明。此间万籁俱静,唯高渺青天,似有风携歌而来。

见船中有一台书案,寒轩便将其搬至船头,见此两山清景,不觉文思大动。

舟尾侍女欠身摇橹,船头佳人一身天水色,纤纤素手,执一尖毫,于几案之上,字字写的娟秀。

将达之时,岸上天阙策马而来,碧蹄新压,宝驹良骐,金络青骢。白玉鞍上,天阙一身玄色,与寒轩遥遥相映。

潭上一张白绢悠然而来,落叶残花纷纷退避。绢上数行小字,随波而泛。

天阙翻身下马,一柄长剑挑起水中白绢。展卷而读,只看一阕小词——“潇风幔雨细布,轻屐薄伞暗踱。积潭有浮影,可是横塘寥雾?何慕,何慕,肯得君郎一顾。”

微生浅笑,天阙翻身上马,跃马扬鞭,一声长嘶,迎着渐近的小舟,飞奔而去。岸边水浅,天阙跃马其间,几步便到小舟之侧。

寒轩添了墨,将手中之笔递了出去。

天阙略停一刻,面中含笑,只是一把接下,调转马头,拉住寒轩广袖,下笔风雷。

“世上几得如君颜,美眄流光,一顾恍经年。怕是秋风轻唤起,何教闭目又寻见。  青衣浅笑淡云天,若逢微雨,无遮更可怜。长向青丝成鬓梦,闲看梧桐谢堂前。”

书罢,天阙一把拉起寒轩,寒轩一身水色如云跳升,只翻上马背,俯身天阙身后。

天阙策马,二人踏碧水而去,天阙玄色戎装,刚劲如铁,寒轩一身轻纱水色,随风逸动,二人行于苍翠两山,静美清潭中,留得身后一片斑驳潋滟。

 

归得府中,天阙将寒轩送回柔柯阁,便自己回书史溪山去。

天阙走了多时,溪见提篮而归,寒轩才想起与天阙共尝新桃。见天色将晚,不时即要晚膳,便欲访天阙。

才下山间回廊,却见一人掩身向高处行去。寒轩看溪见一眼,溪见定睛细看,才道:“似是思澄平,怎的往郡主阁中去?”

寒轩不语,只默默看其沿阶登高,入了月如阁,便再无踪迹。

月如阁上,公主身边仕女泩筱见思澄平行色匆匆,亦是张皇四顾,见周遭无人,才引其入了天若书房。

天若独立殿中,凝神墙上一幅兰草。其身前书案之上,放一支步摇,乃杜宇式样。步摇之下一枚信封,早已遍布霉斑。

思澄平一眼便生异色,欠身施礼,天若回身,二人眉间皆有微云。

“我前日收拾母亲遗物,偶然发现此物,自知其中轻重,心下没有着落,还望大人为我分忧。”天若淡淡道。

思澄平凝眉,将那步摇拿起细看,又小心拆开那信笺,展信而读,奈何暗置多年,此信早已腐坏,字迹不可辨别,唯有文末可依稀看得落款,乃“麟皇二十八年”。

“此物乃上用,亦是当年式样。当日王爷落魄,王妃平日唯通草簪发,哪可得此物,想是宫中所出。”

“麟皇二十八年,当今圣上得封太子,先帝曾为其选妃。”天若略顿一顿,“麟皇三十年,珽骓王为祸地方,父王带兵征讨,得胜而归,我家王府自此发际……”

思澄言见天若神色,只愈发恭谨道:“公主似已猜得其中关窍?”

“我不过疑心,若母亲当日果真送人入宫,以为王府内应,助父亲功成,则必是宫中高位。放眼宫中,如今的延贵妃,修嫔,当日源妃,皆是世家出身,与我王府鲜有往来,如此细想,实是死路一条……”天若转而低声道,“我不过担心父王,想着如可知其是何人,互通关节,此次父王入京,亦有一重心安。”

“郡主说的有理,只是二十余年已去,当日公主亦不过五六岁,连老臣都只是一介千户,未成王爷近臣,实在不知其中究竟。且当今圣上封为太子之时,亦不过十余岁,想来选了许多幼女养于宫中。内廷诡谲,朝不保夕,年深日久,如今此人是否尚在人世亦不可知,遑论再动其用了。”

天若闻言,只微微颔首:“我不过见此物,略有心惊,才传大人一议。我心中明白,此事需从长计议,难求速成。辛苦大人来一趟。”

“公主言重了。”思澄平拱手施礼,缓步退出阁外。

泩筱自屏风后转出,看天若面色微凝,不敢轻言,只唤了句:“郡主……”

天若沉默良久,终道:“魏穰闻道可有来信?”

“不出郡主所料,魏穰闻道刚有急函到府。”

天若幽微一抹忧色,踱步出阁,迎夏夜微风,看得山间回廊上,天阙手持一物,提灯往柔柯阁去。

方才寒轩到书史溪山时,钺叔将其挡在门外,道天阙正于堂内与众将言事。寒轩无法,便放下提篮,打道回府。此时想是天阙事毕,听得通传,便要去探寒轩。

天阙到时,寒轩正提笔灯下,正绘一副工笔牡丹。见天阙来,寒轩含笑起身:“世子怎的这么晚了还过来。”

“听钺叔讲,你曾上书史溪山送果子,奈何我公务正紧,未得见你。只是尝了你摘的新桃,如何能不来致谢。”

“我见思澄平往月如阁去,以为你闲在堂中,才去叨扰,原是不巧。”寒轩嗔道:“再说举手之劳,如何敢受世子一谢。”

听寒轩所言,天阙有一瞬微微失神,又复寻常颜色:“你纵是不要,我也已带来,你便勉强收下吧。”

天阙说着自身后取出一盏灯,为琉璃所雕,其上纹饰细密繁复,一见便知非俗物,“你阁中年久失修,如今打扫出来,还是多有不足,我便用这盏八面琉璃灯,为你闺阁添一分精致。”

寒轩接下,放于手中赏玩,天阙便用寒轩案上灯盏,点亮那盏琉璃灯,一时阁中光影陆离,斑斓绮艳。天阙拿柜旁撑杆,将那灯挂于梁上。二人静立阁中,浴于那溢彩流光之下,只觉心神舒弛。

天阙满面春风,对寒轩道:“你今日两阙小词,皆是上乘,我平日不着心辞赋,便只答一首,尚有一首,未曾写完,先得两句,却也想说给你听。想来你听过,便知我心意。”

见天阙眸光灼灼,寒轩亦郑重其事,将笔递到天阙手上。

天阙提笔疾书,只见纸上两行飞扬墨迹:多愿与君分杯水,何惧凉夜长抵眉。

寒轩心中顿起一股暖流,只看这淡月疏星,漫山苍翠,心中明白,如斯良夜,只可抵眉相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