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仙侠武侠>二十诸天【完结】>第48章

  那凌一叶十分好奇,虽觉这少年樵夫气宇非凡,但仅凭这三管空竹,就断定自己斩不断上面的四支,实在有些不信,又有点失望。但眼下自己既然已经许诺了他这次机会,自不能食言而肥,当着众人的面作了口舌小人。那群剑客还道这少年有什么奇招妙招,谁知却只添了三茎空竹,又开始大失所望,暗怨他失去了一次好的机会。

  凌一叶踱了过去,立在那棵大树下,一言不发右手扶剑,看了那几截竹子一眼,突然……

  众人耳中但闻一声惊鸣,眼中青朦朦的光华,霍的一亮,一束剑光嘶声闪过,紧接着三声噼啪的响声,再看凌一叶,众人都呆了,而凌一叶更是惊得目瞪口呆。他的剑搭在第四枚铁钉上,上面的三竹三铁俱被斩下一截,但第四枚铁钉却只砍了一道剑痕,果如那少年樵夫所料,凌一叶的剑真的没有斩断第四枚铁钉。那三个大汉更惊呆了,任他们想破脑袋,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的师父能砍断十只,这次为何却斩不断四只。恐怕这个问题在场的人都想知道,但又没有人知道。凌一叶亦是如此,他甚至忘记了潇洒地将长剑收回鞘里。

  四下数声骤极惊呼齐起:“奇哉!妙哉!”

  “好奇怪的方法,这究竟是怎么回是?”

  众人一面惊诧,一面心中所喜,凌一叶这一剑不但人受气的群雄长出了口气,更使他们有机会到令支一行。这时,又有人喟叹梁拙与冯断南走得可惜,丢了人不说,连热闹也没看成。

  就在众人议论之时,那牵马的少年突然走到场中,向那少年樵夫一抱拳,道:“这位大哥果然不凡,小弟卓北庐佩服得很,想扬一言!”

  那少年樵夫磊落地点了点头,凌一叶闻言,威棱外射,寒着脸收了长剑,有些难看地问那卓北庐道:“慢着,听你的话,分明知道我为何没斩断这四枚铁钉了,是么?”

  卓北庐未加辩解地道:“知道倒说不上,只是有点看法……”他顿了一回,扫了众人一眼,继续道:“凌先生的这柄剑虽削得动铁钉,但绝非是什么剑利,听说方才一剑斩断了十枚,定然是靠内力取胜,而你这种不钝不利的兵器,最为普通,也最忌柔韧之物,这位大哥将上面的三枚钉放在竹心内,并将那三枚钉稍稍弄斜。阁下挥剑砍下,竹片柔韧,受力分散而背面纵向裂开,又因为铁钉倾斜而三次斜滑分力,如此三次,正所谓一股作气,二而衰,三而竭,你的剑又怎么能斩过第四枚呢,而且……”

  他缓了一缓,扫了众人佩服的目光一眼,朗朗地续道:“最重要的是,你根本没将这些小事放在眼里,一剑斩下又未用尽全力,轻视之心才是一剑未竟的重要原因。”言罢,转首看了那少年樵夫一眼,抱拳一笑道:“凌先生,我说的可对么?”

  那少年樵夫点了点头,却并不搭言,只转向凌一叶道:“我们可以走了吗?”

  四下的江湖中人,都不意有如此莫测的变化,更不意如今听那卓北庐精妙绝伦的见解,不禁对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次不但他们可以进令支,这里所有的人都可以进令支京都了,叫这群江湖中人如何不心中激动。

  凌一叶缓缓踱过来,盯住了那少年樵夫,眼中凝着慎重之色,道:“你一开口我就提醒自己要小心你了,但没想到这样还是小看你了……”说到此,他注看了那少年樵夫的右手一眼,想象着他握剑时的力量,那股蕴含的力量,使他心中莫名涌起了与他挥剑一击的豪情,他抑了良久,问道:“请问你的尊姓大名。”

  少年樵夫摇了摇头,道:“我乃附近的一山野樵夫,贱名有污诸人之耳,不足挂齿,不说也罢,只不知我们先前的话还是否算数?”

  凌一叶点了点头,转向众人,洪声道:“我凌一叶虽然大名不著江湖,但向来一言九鼎,说过的话,自然绝无反悔。但今日令我高兴的是,我遇到了你,但这也是我今日最遗憾的事,因为我没有机会和你一较剑术。能跟我到令支城么?”

  少年樵夫摇了摇头,不再多说一言,转身提柴,这刻慕容焉却上来,向他一抱拳道:“这位大哥,小弟慕容焉,已一日一夜没有吃饭,不揣冒昧问一句,不知能不能到府上讨扰一顿?”

  四下众人闻言,纷纷暗笑慕容焉没出息,这些话慕容焉听得仔细,闻言面色不改,他这话说出来,丝毫没有因为有乞讨之嫌而低声下气,反而说得轻淡随心,不卑不亢,倒是让卓北庐觑然看了他一眼,这时早听少年樵夫道:“若是小兄弟不嫌寒舍寒怆,竹舍倒有一杯清茶,两碗黍饭,如何?”

  慕容焉闻言,道了声“请”,当下两人不管身后众人,相携迳向北去,只剩下凌一叶师徒四人怔在当地,望影而叹。卓北庐看了远去的两人一眼,也隐如人群中。热闹看完了,众人顿时散了场,那群江湖中人因为再没人阻路,纷纷相携北上。一时间,热闹的官道上,人群作鸟兽散,只剩凌一叶犹有不甘地向慕容焉的去向观望……

  慕容焉和那少年先是北上,行了一会儿又东折入林,一路契阔交谈,竟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当下两人互道了姓名,方知他名叫荆牧,慕容焉也告了自己的经历,两人又谈及凌一叶四人,慕容焉奇怪地道:“奇怪……”

  “贤弟,什么奇怪?”

  慕容焉道:“以小弟看,凌一叶虽说自己并未受任何人的指令行事,但却可以自己请命于某人行事。他话间分明有招揽高手之意,显然背后有人主持。以荆大哥的本事,他一定会派人跟来探看兄长的住所,但为何现在还没来?”

  荆牧闻言,暗暗点头,脸上笑了一笑,道:“焉兄弟,那几个人不是没来,恐怕是来不了了……”说到此,他突然住了口,摇空喊了一声,道:“卓兄弟,请出来吧,我可要谢谢你呢!”

  他一言方毕,身后林中果然倏然闪出一道人影,如风裂空般一闪而至,宛如神龙腾霄,掠到两人面前,又倏然止了身形,荆牧笑了一看,此人正是方才那少年卓北庐。他一旦止步,朗声笑道:“荆大哥你可真厉害,慕容兄弟也令人叹服,倒是小弟偷偷摸摸随在两位兄弟骥尾,让两位见笑了!”

  慕容焉、荆牧二人闻言抱拳,慕容焉道:“卓兄弟,你……把跟来的人怎么了?”

  卓北庐扫了两人一言,笑了笑道:“两位尽管放心,小弟只是将那两人点了穴道,放到一棵大树上,晾他们一夜,没伤他们分毫!至于那个凌一叶,我已经打发他回东莱老家了,我可没伤他……”

  两人闻言,深叹这少年深湛的修为,又都不禁莞尔,连那卓北庐自己也不禁笑了起来。三人说了一会儿,愈谈愈加相互敬慕,当下那荆牧迳自洒然将柴担丢到一边,执了慕容焉和卓北庐之手,笑道:“今日能遇到两位兄弟,是我平生大幸,请随我到寒舍一聚,家中虽只一鸡一黍,却是招待贵客之物,两位若不嫌弃,可肯抵足而卧,谈叙一夜?”

  慕容焉正求之不得,那卓北庐也意兴昂然,当下三人纵声一笑,相携东行。不足盏茗之功,行到一处村落旁一竹林内,绕了几回到了一处,抬有一看,但见前面竹松环绕,中间有片宽敞之地,四下扎有竹木栅栏,绕成一院。院中有竹屋数间,西北一折,迳成两排,颇为整洁。院中东首高立一松,空落之地更植了数茎繁花,一丛巴蕉,清幽超然,令人心旷神怡,真想不到竹林间竟有如此一片胜境。

  慕容焉是看不到,那卓北庐却早看得痴了,边走边四处流览,荆牧携着慕容焉,和卓北庐一起进了竹屋,里面竟整洁异常,但见木桌一张,竹椅数把,北面临壁一连悬了十副字画,俱是青青翠竹,但画中并无题款,显见是屋主自己的作品。临东壁上悬了一剑一弓,看来都非凡品。西北两面各设一案,西案上有兽皮若干,果蔬数架。北案临竹壁放了许多书卷,除此之外,屋内地板乃是平整的木板铺就,整个主房间看起来整洁而又简单。饶是如此,但能与竹林中结庐而居,静听风撩竹叶,又何尝不是一件美事。

  卓北庐四下打量半晌,连连赞叹清雅别致,荆牧道:“兄弟喜欢就好!”,一面延请两人临窗坐了,为两人倒了杯竹叶清茶,当下三人相叙落座。当下三人契阔高谈,天南地北无所不及,远至江南西蜀诸国大事,近至燕国三雄。及至后来,荆牧问及卓北庐为何远游至此,卓北庐洒然一笑,道出原委,两人方知他祖籍江南晋国,乃出身钟鸣鼎食之家,自幼喜爱到处游历,素怀任侠之志,不久前听说段国有剑决,所以才游到此地。

  卓北庐也很奇怪,想不到在燕西偏狭之地,一方竹舍之内,竟有这么多卷存书。当下迳自踱到书案,信手取了一卷,展卷一看,却是晋国傅玄的《短兵篇·剑俞》,收卷手中慨然叹道:“荆兄看来也是爱剑之人,今日大哥虽然并未出手,但剑术绝对不俗,不知师承何人?”

  荆牧闻言叹了一声,道:“实不相瞒,小弟却懂几式剑术,说来本来源自家父……”一说的家传之学,倏转黯然,半晌方缓缓道:“当年家父与慕容的右贤王兼鹰扬大将军慕容翰,论剑于马兒山曲水亭,共同创下了此套剑法,取名‘燕和三剑’,共效燕地三国化干戈为玉帛,止息刀兵之意……”

  一言及此,荆牧心中一阵刺痛,眼中倏然溢了一眼清泪,踱到东壁摘下那柄鞘色古驳的长剑,拭了一回,又恐卓北庐见笑,忙背着两人轻拭了泪水,这刻慕容焉闻言却早已肃然起敬,凛然惊道:“荆大哥,莫非令尊是贵国昔日的折冲大将军,剑中无敌的荆筱前辈?”

  两人说到荆筱,卓北庐也忍不住心中讶异,心头一震,这荆筱他是知道的,当日远在中原时就听说过此人,当年燕地三国各居一方,慕容在东,段国在西,宇文在北,三国之间频频交恶,倒是苦了燕地的百姓。段国的折冲将军荆筱力主三部议和。一日,家仆捧剑侍他游于段国与慕容交界的马兒山曲水亭,正遇到一年轻人也燕游至此。荆筱见他气宇高素,健仆捧剑随行,看来也是好剑之人,当下与之契阔交谈,两人虽年纪有别,却是志趣向投,一见如故,谈到兴处,拔剑飞斛,结为忘年之交。后来,荆筱方知这年轻人正是慕容国国君的长子,鹰扬大将军慕容翰。当慕容翰知道了他是段国的折冲大将军,对他愈加敬重,两人携手共游,每每谈及三国大事,俱嗟叹同族相残,有伤天和,心中不忍,遂共创了一套剑法,共三剑二十七式,剑法如三鸿戏于九天,暗示了当世之务为三国和存之意。自此以后,两人便各自回国请和止战,荆筱更退兵三十里以表诚意。

  对于议和,慕容倒没问题,因为当时段国乃三国最强的,段国素有拥兵二十万,早有一统燕代之意,岂恳就此议和,倒是荆筱自己,反被几位将军污告段国国君疾陆眷私会敌首,通敌卖国,疾陆眷闻言大怒,正要下令制他死罪,这时荆筱的胞弟,平北将军荆冷峰为示忠心,竟大义灭亲,将他兄长的人头献给了段王。这件事就这么揭过了,荆筱虽然死了,但却留下了一身的骂名,却想不到眼前这个农家养大的少年荆牧,竟是荆筱的儿子。

  卓北庐听毕,攘臂面色一庄,肃然说道:“想不到荆大哥原来是名剑之后,小弟失礼了,令尊秉志弥固,大名小弟在中原已有耳闻,渴慕已久,只是无缘拜会,今日能相见到荆大哥,已足慰平生了。”

  荆牧转过身来,轻笑了笑,道:“倒是小弟让两位见笑了,兄弟失礼了。”

  慕容焉也道:“荆大哥太谦了,想令尊当日为燕地三国之和,甘愿赴死,其人圣哉,其志壮哉,此大胸怀岂是玩权争势之人所能知。此正是大丈夫所为,小弟只恨缘分浅薄,未得早生十年,趋承教益,恨甚!”

  荆牧本已让自己莫要人前出丑,如今听慕容焉一席话,刚平定未久的心清,立即又起波涛,仰天瞑目,眼中倏然坠泪,半晌却听那卓北庐问道:“荆大哥,你剑术超群,乃是怀瑾握玉之士,却为何委身竹林清溪呢,以兄弟的才俱,在段国定能安邦定国,何不出身为仕,以图大志?”

  荆牧叹了一声,悠悠地道:“家父生前曾对我说,慕容只能和而不能战,战则必败。这些年来,我无时无刻不以此言为训,三国本是同族,却要同室操戈,眼看千万人将倒于铁骑刀矢之下,三国之人于心何忍?”

  卓北庐闻言愈加敬服,慕容焉却道:“卓兄弟,荆大哥并非不入朝野,乃是静候时机,想三国大事,三国人为之。荆大哥与我虽不同国,但是同族,都有框辅三国之责,正所谓大义所在,当仁不让,就连我这个瞎子,也常有报国无门之慨。”

  荆牧闻言,希心高远,脸色萧萧穆穆,伫立久之,脸上神色一庄。倏地上前抓住慕容焉的双手,动容道:“慕容兄弟真知我也。如今慕容部虽弱,但真正动起刀兵,段国未必能如愿以偿,他日我或能为国提剑,但未必就能救得了段国。慕容未必如看上去那么弱得不堪一击。在下虽为庶人之身,犹不敢妄自菲薄,常怀布衣之志!”

  慕容焉道:“大丈夫既得父母生此有用之身,岂能无志,荆大哥正当如此!”

  荆牧眉锋凝郁,神色萧远,飘然轻举地踟躇道:“但我志不在富贵,而在苍生,这也正是当年我父心中的蕴结……”

  慕容焉心中不由微微一震,目虽无视,却突然射出奇光,道:“小弟不才,敢问大哥的布衣之志又是什么?”卓北庐闻言,也点头同意。

  “我既为段国子民,当思报效进忠,手挥此剑以供国君驱策。但父志不可违,苍生何可欺?大丈夫当手舒此剑,止息同族干戈,以止三国万剑。”

  慕容焉击掌叫好,道:“好一个挥剑止战,以一止万,兄弟不才,早有维系同族三国之志,苦于孤力无援,力不从心,今日见大哥虽为布衣,依然志大宇宙,勇迈终古,汲汲拭剑不倦,小弟实在惶恐之至。既有大哥同行,此路虽漫漫修远,我将上下而求索,心中再无牵挂,若是大哥不弃,小弟愿意追随麒尾,随时甘受驱策,请受我一拜!”

  卓北庐闻言,也精神一振,同时恭身拜下。

  荆牧急忙将两位兄弟扶起,重重地点了点头,亦紧紧握住了慕容焉,人心知肚明,不言而喻。

  卓北庐神姿峰颍,仪态昂扬地道:“兄弟虽为晋国人,但见两位兄弟义薄云天,布衣远志,却也愿为两位兄弟舍身抛命,尽分寸微力。不意永嘉之中,复闻正始之音,兄弟何其幸甚,只不知两位兄弟可愿折节下交,视小弟为兄弟?”

  荆牧闻言,早一把拉住了他不放,三人手手相连,相顾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