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耽美小说>无名诔【完结】>第2章 铜镜孤鸾(一)

  秋风呼啸,在洛阳城外的乱坟岗上,撑着木杖踽踽独行的癸娘忽然站住了脚步。“崔姑娘,”她开了口,转过身去,准确地面向一直跟在她身后的崔灵仪,她似笑非笑,用那低沉的嗓音问着,“为何跟着我?”

  为什么呢?

  崔灵仪刚要回答,却见那盲眼姑娘忽然间浑身渗出了血来。那血仿佛有意识一般,竟全向自己缠绕过来。崔灵仪一惊,想要躲,却不知为何怎么都动不了,只得眼睁睁看着血流钻入了裙下,漫进了身体里。

  “崔灵仪……”她听见癸娘在唤她姓名。她抬头望向她,只见她嘴唇微动,面容上却瞧不出一丝一毫的悲喜。

  “崔……灵……仪……”

  崔灵仪猛然从梦中惊起。入眼可见的,依旧是土地祠中巨大的神像。如今秋日,这破破烂烂的土地祠根本阻挡不了外边的狂风,千疮百孔的木门也关不严实,风直往里灌。崔灵仪躲在避风处倚着神像睡觉,本就睡不尽兴,偏生那木门吱呀响个不停。崔灵仪想,这多半就是她噩梦的来源。

  她拍了拍土地公的神像,又站起身来。正逢乱世,土地公也自身难保,无人供奉养护,他身上的颜色掉了一块又一块,五颜六色的神像显出了原本的陶土色。崔灵仪则正好相反,她身上穿的本来是蓝衣,却硬生生被补丁变成了五颜六色的。无论人神,同样斑驳。

  想着,崔灵仪抱着剑绕到了神像的另一侧,又取下了腰间的水壶。“癸娘,”她轻声唤着,“喝水吗?”说着,她拉起了癸娘的手,将水壶放在了她手中。

  癸娘没有在睡觉,她早就醒了,正睁着眼睛发呆。她接过了崔灵仪递来的水壶,微微一笑:“多谢。”说着,她便仰起头,连着喝了好几口,又把这水壶递还给了崔灵仪。崔灵仪见她喝了,这才将最后的水喝光。可刚盖上盖子,她的肚子却不争气地响了。

  崔灵仪不禁悄悄叹了口气,乱世,神仙也自身难保。她该出门,找些活儿干,填饱肚子了。不仅要填饱自己的肚子,还要填饱癸娘的肚子。

  那天和癸娘在酒肆初遇,她怜惜这盲眼姑娘,想她乱世谋生不易,这才主动邀她结个伴。癸娘看起来是个随遇而安的,她竟也没说什么、更没问什么,便应了下来,就跟着崔灵仪走了。

  若是同旁人说起二人的相遇相伴,只怕没人会相信世上竟有这般诡异的经历,更别说是在这世道。可这的确发生了,大抵是因为这两人都有些不寻常。

  癸娘就这样轻易地跟着崔灵仪,开始同吃同住。只可惜,崔灵仪也是个囊中羞涩的,她没有固定的居所,只能栖身于这破败的土地庙;她也没有稳定的谋生活计,吃了上顿没下顿;她也不爱攒钱,在这乱世之中,她一向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花开堪折直须折。攒钱做什么?有命攒,没命花啊!

  于是,两日前,她就靠着大吃大喝花光了上一票挣来的钱,只剩了几个铜板在身上。她终于节省了一些,一天买一个饼,和癸娘分着吃,勉强度日。可这样下去,到底不是办法。是时候,出门寻一些活了。

  想着,崔灵仪将水壶挂在腰间,又低头看了癸娘一眼。癸娘的面容上依旧带着浅浅的笑意,看着温柔可亲,只是那双眼睛依旧空洞得诡异。这当真只是盲眼的缘故吗?认识这么多天了,这癸娘一句话也未曾多说过。所幸,她崔灵仪也是个不爱说话的木头,两人在同一个屋檐下,坐在神像两侧,谁也不理谁,却莫名和谐。

  只是,让崔灵仪奇怪的是,她看见癸娘的第一眼,便有种似曾相识之感。与此同时,她心里清楚,这姑娘身上有太多奇怪的地方了。奇怪往往伴随着危险,这一点,混迹江湖多年的崔灵仪是明白的。

  “癸娘,”崔灵仪清了清嗓子,又开口道,“我出去找点活计,你在这里等我回来。”

  癸娘点了点头,微微笑着,应了个“好”,便没再说什么。她甚至没有问崔灵仪究竟是做什么,若换了旁人,早就问了,岂能等到现在?

  崔灵仪听了,便抱着剑向外走去。出门时,她回头看了癸娘一眼,只见癸娘依旧平静地坐在那里,带着和这世道格格不入的浅浅的笑意,眼里却依旧毫无波澜。这些日子,崔灵仪不知道确认了多少次,这盲眼姑娘的确是看不见的。可不知为何,她总觉得那双不会聚焦的双眼能洞悉这世间一切,什么都逃不掉她的眼睛。

  这双眼,空洞的有些可怕了。

  想着,崔灵仪又看向了土地祠的大门。她没有立即离开,而是去寻了木板,将漏风的地方勉强挡了挡,才终于小心地将门开了一条缝。出了门去,她又确认将门关严实了,才终于放心离开。

  待到崔灵仪的脚步声远去时,土地祠里的癸娘终于收了所有的笑意。“崔灵仪……”她喃喃念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自己的桃木杖。

  “崔……灵……仪……”她念着,眉头微蹙。

  正当她沉思时,一道声音忽然从空中传来,破坏了这里诡异的宁静。“癸,”那声音说,“好久不见,别来无恙?”

  癸娘敲击木杖的手指忽然停了下来,唇边又浮现出了浅浅的笑。“社,”她说,“不曾想,今时今日,你竟还会显灵。”

  “故友重逢,自然要出来一会,”那声音厚重的很,听不出男女来,“自上次一别,已有二百八十九载。若非那姑娘一直在此,我定然早早出来与你一聚。”

  “那姑娘,”癸娘握紧了手中的木杖,又抬起头来,终于确定了一个方向,“你可知晓她的来历吗?”

  “博陵崔氏,名门望族。天煞孤星,克死父母。家道中落,流落江湖。漂泊七载,杀人无数。”那声音回答着。

  癸娘无奈地笑了:“你答非所问了。”

  那声音沉吟一阵:“连你都不知她的来历,我怎能知晓?”这声音说着,有一阵风自癸娘面前吹过。“我只觉得,她很特别,像你,从前的你。”这声音说。

  癸娘没有再说话了,只是轻轻叹了口气。那声音听起来也有些怅然:“但你又何必在意她呢?癸,如今又是一个乱世。处世不易,自保尚且困难,谁又能顾得了旁人呢?”

  “我知道,”癸娘又垂下了眸子,“所以,我来了。”她正说着,却有寒风灌入这土地祠,被风一吹,她不禁咳了两声。

  “你这身体,看着还不如从前,”那声音咂了两下嘴,又说,“你这又是何必呢?”

  “放心,”癸娘依旧平静,“我自有办法。”

  “办法?”那声音轻蔑地笑了两声,“今时不同往日,你那些办法,早已行不通了。我勉强自保,可你又能如何?”

  癸娘张了张嘴,似有很多话想说,可最终还是只道了那一句:“我自有办法。”她说着,却眉头一皱,不禁握紧了手中木杖——门外传来了一阵嘈杂的脚步声,正逐渐逼近这土地祠。

  “是找你的,”那声音说,“需要我帮忙吗?”

  “多谢,但不必,”癸娘说着,紧握着木杖,又闭了眼睛,微微笑着,“你是神,不得偏私。”

  话音刚落,土地祠的大门便被一脚踹开。

  秋日的寒风中,崔灵仪抱着剑一路疾走,终于到了那偏僻的陋巷里。耳边风声呼啸,崔灵仪则转入陋巷,在一扇铁门前停了下来。她站定,敲了敲门,两长三短,门里终于传来了一些动静。崔灵仪听见铁链碰撞的声音,听见铜锁掉在地上,这时,门才开了一条缝。

  “进来吧。”里面的老头儿说。

  崔灵仪被冻得吸了吸鼻子,却不紧不慢地进了门。那老头儿佝偻着背,引着她穿过院子,进了堂屋,又向后绕着,进了一间厢房。厢房里,一个大腹便便的中年男子正在看账本,听见有人进来,却连眼睛都没抬。

  “又是崔姑娘吧,”男子说着,合上了账本,却讥笑着,“又来施舍小的了?”他说着,看向崔灵仪。

  这中年男人姓贾,是个放贷的。世道艰难,太多人活不下去,借贷的人多了起来,收不回来的钱也多了起来。这时候,就需要有人上门讨债。可贾老板谨慎,不愿让自己的人掺和到人命官司里,于是,崔灵仪就能派上用场了。

  崔灵仪也是因为找他借钱才与他结识的,借的不多,但她也没能还上。无法,她只得为人所用、替人讨债、以此还债。每讨一个大单,她也能从中得些小钱。只是,崔灵仪实在不算温驯听话。虽然她有时会帮贾老板要债,可大多时候,贾老板都找不到她的人,她只在需要钱的时候才会来干活。而贾老板根本管不了她,原因很简单,他手下的人,没一个能打得过她。若不是崔灵仪还有东西押在这里,只怕她早就走了。

  如今,贾老板话语里的奚落之意明显,崔灵仪却好似并不在意,只问道:“贾老板,有活吗?”

  “呦,我可当不起崔姑娘这么叫,”贾老板说着,却将账本推到了崔灵仪面前,笑道,“崔姑娘,挑一笔大单子?”

  崔灵仪没有办法,只得上前一步,翻开账本。贾老板的账本和寻常账本不同,他分了两本,一本只登记了欠款,另一本则为了方便要债,上面不仅有姓名,还有住址、家人等许多详细信息。崔灵仪如今看的便是后一本,她一一看过去,目光终于停留在一个名字上。

  “叶骏,字叔远,年二十九,益州人,卖茶贩锦为生。三年前定居洛阳宜人坊,有宅一所。有妻韦氏,年二十一,无所出。家中奴仆十六人,皆蜀人也。”

  贾老板见她盯着这个人的名字看,便笑道:“他欠的不多,如今算上利息,也只有五十两。崔姑娘,要不试一试这个人?”他说着,又是一阵笑,听起来颇有些不怀好意。

  崔灵仪没有说话,只是抬起头看着这贾老板。贾老板正笑着,忽然感受到那尖锐的目光刺在自己身上,一瞬间便笑不出来了。他只得拿起茶杯饮了一口,又清了清嗓子,故作从容地说道:“崔姑娘,我也不为难你,你若是能从他家讨来钱,你我之间的债,也可以一笔勾销了。”

  他说着话,却明显憋着坏。崔灵仪看了贾老板一眼,抱着剑转身便走。“这活我接了,”她答应得痛快,如利刃出鞘,一边走一边说道,“你最好说话算话。”

  “放心!”贾老板听起来乐呵呵的,目送着崔灵仪出了门。崔灵仪出了门,他的笑容也没有消失,反而更乐呵了几分,幸灾乐祸的意思全然不加掩饰地暴露了出来。

  “小丫头片子,看你这次还狂得起来么?”他念叨着,接着慢悠悠地喝茶看账去了。

  他的人前些日子刚去过那叶宅,那可不是个好去处。崔灵仪,有苦头吃了。

  然而,此时的崔灵仪并不知道这些,她的消息实在是闭塞。她的确不怎么关心这洛阳城中茶余饭后的谈资,她也根本没几个可以说话的人。如今,她只是抱着剑走在这瑟瑟秋风中,冷着脸,垂着眼,好似完全看不见世间其他一般。她目标明确——洛阳城宜人坊。

  可就在经过一个拐角时,她却忽然停住了脚步。在她斜后方,一个饿得瘦骨嶙峋的孩子正缩在稻草堆里,浑身脏兮兮的。那孩子看起来也就六七岁,头发乱蓬蓬的,遮住了面容,根本看不出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而这孩子怀里,竟还抱着一个更小的婴孩,安静地睡着。

  她想了想,终于还是折返回去,蹲了下来,从腰间掏出两枚铜钱来,放在了那小孩儿手中。她身上本只剩了三枚,还要留下最后一枚铜钱,做应急用。

  “多谢姐姐。”那小孩儿将铜钱攥在手心,她说着,竟要跪下磕头谢恩。声音清脆,是个小姑娘。

  崔灵仪见了,忙一手拦住她。“不必。”她说着,忙站起身来,转身就要走。可走了两步,她却再次折返回来,问道:“你可知道前面宜人坊的蜀商叶家吗?”

  贾老板没安好心,她是知道的。崔灵仪不是莽夫,她不会这般轻易地跳进别人先前设好的陷阱之中。

  那小姑娘听见叶家,面色一变,声音都颤了。“姐姐,那地方去不得。”小姑娘忙摆了摆手,说。

  “为何去不得?”崔灵仪问。

  “死人了。”小姑娘说着,面露惧色,似是生怕被人听到一般。可崔灵仪四下看了看,这偏僻小巷外并没有旁人。

  崔灵仪瞧她这反应,眯了眯眼,又蹲了下来。“还请细讲。”她说。

  “姐姐,”小姑娘面色惊惶,压低声音对崔灵仪说道,“那地方,不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