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总裁豪门>歪兵正传>第4章 万家灯火(4)

夏至,演习正式进入到了第二阶段,由于蓝军和红军在第一阶段时互守对攻,打的不可开交,谁也没占到便宜。

这就像兄弟两个掐架一样,老大家穷,老二家富,两个人你给我一拳,我踹你一脚,鼻青脸肿,大眼瞪小眼互相对视。

红蓝军的指挥部以及导演部、军区和总部都针对性的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了第一阶段的整体情况。

这次演习,是一次综合性的情况检验,不止是针对部队,还针对更复杂的局面和区域组织能力,所以方案一变再变,为的就是变中看本质。

只有不断的出乎意料,才能真正的测试出部队应变能力,谁反应慢,谁就会出错。

谁出错,谁就会输。

其实对于总部而言,谁胜谁负并不重要,胜有胜的经验,败也有败的经验,都需要总结。

只有基层单元,才重视胜负,因为这是荣誉与面子问题,或者是几年内自己改变创新成与败的定论问题。

所以高度不同,角度不同,对待这次演习的关注点也不同。

而从双方的对抗激烈程度来看,两大军区的两支代表性部队的战斗意志都很顽强,双方的战法都经过了这几年的反复锤炼和沉淀,都有了一定的传承和改变,尤其是通过对国外近年来的战例分析和学习,红蓝双方都对自己的战法进行了创新。

剩下的,就要看这种创新,到底能带来多大的实战价值。

于是,双方都结合实际情况和新的战争环境,打出了自己的风格和脾气,各据优势,但是很难分的出优劣。

或者说,两支部队都是合格的。

只不过,摆在当前从高层的角度,最重要的问题是现在的这种战法纠缠下去,这场演习的结果是什么呢?

就这样,争论和分析之后,有了一个新的计划。

最终高层决定,继续开展第二阶段演习,首长们想看一看这两支光荣的部队在新时期的对抗,还会有什么更多的惊喜。

路遥知马力,久战见真金。

他们想检验一下全面对抗后,红蓝双方的真实实力到底怎么样。

眼前这些和平年代,没打过仗,没见过大世面的小兵们,遇到真正大场面的时候,是尿裤子,还是能打出新成绩?

首长们的想法其实很好,他们从第一阶段的演习效果上看,对自己的战士都很有信心。

所以对第二阶段的演习也自然更有信心,指挥部里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然而,后面的剧情让首长们失望了,因为当年的这些指挥员,尤其是中高层指挥官毕竟都是从六七十年代战争中走出来的前辈,而且当时的基层指挥员中也大部分是南疆战役留存下来的骨血,所以就算是又新学习了一些国外的战例知识,他们骨子里的观点和看法,其实还是没有变。

或者说,一但人形成了一定的固定认知,是很难改变的。

思想如此,打法也是如此,作战习惯和思维还是如此。

所有的动作,看着新招摆出,其实打着打着就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

就像两个武者在格斗,新招术就那么几下,打着打着,如果势均力敌,就会抱在一起,然后开始打滚,满身是泥,不再顾忌什么门派、师承、招术。

反正干就是了,用最原始的方式,做最激烈的搏斗,用最直接的方法扭打。

什么独孤九剑、猴子偷桃完全没用,扔石头、撇飞刀、扬沙子或抄板凳啥都行,美观不美观不重要,优雅不优雅也没有人在意,对于实际参战的人来说,赢了就行。

就这样,新时期的军事演习,最终在第二阶段,又打回了二战模式,而且打成了绞肉机,裁判想喊停的时候,双方已经完全纠缠在了一起。

都在装傻充愣,假装听不见哨声,都想把对方灭了,然后唱着胜利的歌声回到自己的地盘,和兄弟部队吹牛逼去。

这时,还有一种声音在作战室里逐渐增大,就是无论是多么高科技的战争,如果是本土防御作战,陆军到底还能起多大作用?

西方那种小规模的械斗,或者是只靠飞机、导弹的挠痒,震慑一下还可以,要是想打服对方,肯定不行。

同时,老战法或者是大规模陆战,在一些人的思想认知中,认为肯定是还会有的。

问题是新时期这种高强度、立体化、空天一起的作战模式下,陆战能打成什么样呢?

像格罗兹尼那样是一种打法,像伊拉克那样也是一种打法,那么在东方的战场上如果出现了新情况,会是什么样打法呢?

毕竟双方的作战理念其实有很多不同,训练和战术也有各自的特点。

此刻的红蓝双方,对于未来的战争形态,指挥员们都给出了一个答案——不知道。

当时已经太久没有打过仗了,谁知道现在的科技条件下,高手对高手的战争是个啥样?

大国的博弈岂是弹丸小屁国能比拟的?

没有人想这场演习的组织方式和模式是对还是错,大家只能聚集在作战室里,看着沙盘和电子屏默不作声。

而相对于高层的我们,自然也不知道演习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这些也不是我们这群大头兵能想的,我们的思考只有两个,第一个是坚决完成任务,第二个是赢。

两个目标加在一起,归结成两个字——胜利。

我们没有谁去想更深层次的意义,更没有认识到为什么这次大演习的另一个代号为什么叫万家灯火!

或许,这四个字都是红蓝双方的使命,所以必须全力以赴。

就这样,第二阶段的哨声吹响了。

为了尽快打通北部地区,形成对中部方向的正面突破,导演部作了更大胆的设想——蓝军作战集群对J方向两个红军集团军进行全面进攻,红军两个集团军先后有三个师退出了演习序列。

据通报,此次蓝军的进攻,采取了大胆的坦克闪击战的思路,企图依靠自己强大的地空优势,直接推平或打穿红军的步兵防御战线,打击大后方纵深,然后再调头,对跟不上的红军步兵部队进行合围,一口吃掉。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反人类的思路,一般来讲,如果蓝军突击到红军大后方,会直接威胁战略枢纽城市,切断一切后援,而不是再杀个回马枪。

当年的德军跨过边境后就没有回过头,直接朝着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冲了过来,后面的事交给后面的部队。

而这次演习却完全不一样。

显然,这也属于大穿插、大迂回的一种。

蓝军觉得对于无战斗力的城市而言,消灭红军有生力量是关键,不能留一个渣子在后面作妖儿。

于是,他们一开始就直接亮了底牌。

红军当然也不含糊,指挥部这次也没按常规出牌,不但没有战术规避,避实击虚,反而直接硬碰硬,这让总部的首长吃惊的以为红军的将领们疯了。

老式部队打最新式的部队,还用这种最传统的打法,以己之短,战彼之长,这等于自杀。

可是红军不这么想,天时、地利、人和似乎都在自己这边,只不过是装备不如人,如果战术得当,或许可以勉强一战,协同密切的话,甚至有六成胜利的可能。

红军其实没想过把蓝军打成狗,或者在草原上撵成兔子,他们只想守住自己的每一寸土地,把对方打出去。

就这样,在平原地带以及草原上,红军与蓝军进行了首次大规模的坦克对抗,这让友国的观察员也傻了眼。

一个是他们国家都不大,就没见过这么多坦克,而且还是在这个比自己国土都大的演习场开始混战。

一个是为啥在现代,还能出现二战时期的坦克大会战呢?

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甚至还有一些观察员出现了微词,但是这些声音没有影响到任何一方,红蓝军都在全神贯注的盯着沙盘,想尽一切办法,伪装自己,给对方一个出其不意。

而此时的总部和一些陪同观察员的首长,有的也露出了笑容,不管战法先进不先进,但是至少让这帮朋友们看看中国的装甲力量。

这是很好的秀肌肉的机会,双方全部都投入了主力,几个坦克师(旅)厮杀在一起,那可是蔚为壮观,何况还动用了空中力量协同作战呢。

红军因为装备落后,且两个集团军属于乙种配置的原因,兵力不足,红军的两个坦克旅对付蓝军一个整编坦克师捉襟见肘,疲于应对。

而后续补充上来的地方预备役力量缺少足够的训练且装备更差劲,所以红军一度陷入苦战。

当时的草原正值一年最美的时节,黄花开的像黄色的海一样。

谁能知道就在这个广袤的草场上,本来应该纵马高歌的时节,却是天空中硝烟弥漫,地面上战火纷飞,大地都在颤抖。

红蓝双方大量的坦克在战场上来回穿梭,炮火交织,硝烟四起。

蓝军密集的坦克集群,在武装直升机的掩护下,就像一小堆一小堆的方块,成战斗队形在战场上向前移动,不断向红军阵地发起猛攻。

炮火不断在敌方阵地上爆炸,硝烟升腾,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火药味。

红军的部分坦克从后方两侧突入,在正面两个团的陆军炮兵和一个中队的空中力量配合下,迎着蓝军冲了过去。

一面是老式的59改进型坦克,一面是被导演部包装成高精火力的西方某型主战坦克。

一个穷,一个富;

一个赤膊上阵、背水一战,一个气势汹汹,胸有成竹。

一个只能悲壮的停车瞄准、射击,一个可以骄傲的边走边打。

双方的坦克互相捉对厮杀,相互冲撞,炮火交织,形成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就好像当年的查文达之战的升级版一样。

这群年轻的、绝大多数只有十八九岁的坦克兵,很多没有过这种大规模的对抗训练,之前的小队形式的对抗与这种大场面相比,简直是小儿科。

因此红蓝双方的士兵们其实都很兴奋,有生以来没经历战火,在演习场上这样较量一次,也不虚从军一回。

然而,谁都知道,在现代条件下,大规模坦克战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是在中国的北部地区,这一望无际的草原和平原,如果真要是战争来临,这种大打出手的局面还是有可能的,所以就必须要做出更好的应对策略。

现在比的不仅仅是谁训练水平更高,谁的技战术最好,还要比谁的应变能力最强,谁的协同能力最强。

甚至是谁最默契。

不是任何时候通信都是实时畅通的,战场上突然中断的时候,怎么办呢?

如同甲午海战中致远般挂帅旗和冲锋旗一样,在坦克大战的时候,一但通信出了问题,剩下的就要看各战斗单元自己的默契程度了。

各自为战最考验基层单元的战术水平和战斗力。

因此,在这个设计下,红蓝方向都使出了看家本事,尤其是红军,在条件极差的情况下,一方面要全力降低战损,一方面要争取给蓝军更大的杀伤,甚至红军给坦克部队还配合了步兵的反坦克武器和炸药包,要求是只要活着的,钻出去自动改作步兵进行冲锋,尽一切可能打掉蓝军的王牌装甲部分,哪怕是炸伤一辆也可以。

与此同时,红军还依照当年戈蓝高地的思路,在关键区域组织了楔形防御,甚至在战场两侧组织炮兵构筑了移动炮台进行火力支援。

反正就一点,能打的,哪怕只有机会放出一炮,也要把蓝军的坦克打冒烟。

这种破釜沉舟的流氓玩命地方街头拳式的打法,蓝军完全始料不及。

当时蓝军的坦克部队指挥员就被打蒙了,在电台里直接和上级进行了呼喊:“红军这是啥玩意,乱七八糟的什么都上来了,他们的坦克兵甚至还有步兵的火箭筒,我的天,炮塔里咋能塞进去这么多东西,必须多给我们配备穿甲燃烧弹,我们必须要把红军的坦克彻底打报废,而不是伤损”

而此时的蓝军指挥部也是一脑袋大包,他们的指挥员也是瞠目结舌,一边忙乱的看着地图,一边不断的调整自己的空、地力量,尽可能的应对。

一边应付突然来的袭击。

这个袭击让他们感觉十分意外,在红军的这次反击中,不止有远在西北地区最快速驰援而来的某军区轻型坦克旅,蓝军的指挥营地还受到了另一波力量的打击,不得不搬家。

这让蓝军首长感觉到颜面尽失,甚至都不好意思说出口。

原因是自己这个号称蓝军重装骑兵的甲种部队,居然被一群骑着蒙古族小矮马的土骑兵袭击了——红军的蜂群战术奏效了。

在现代的这个条件下,居然还能见到骑兵这种古老的兵种,还居然敢来主动攻击,这本来就很神奇。

而骑兵这次远距离奔袭,更让他们感觉到不可思议。

更更难以接受的是,这支骑兵部队是正规部队与民兵的巧妙结合,男女老少都有,大批的马队突然出现,他们是怎么躲避自己先进的侦察设备的?

谁能猜想到在草原上自由自在放马的牧民,抄起家伙就是现成的骑兵战士?

更让谁也没想到是原来马跑的居然这么快?

从雷达突然发现有移动集群扑过来,到警卫部队组织防御的时候,对方已经跟风一样的冲了进来。

他们居然还亮起了马刀,这不是摆明了在骂人么???

蓝军被导演部包装的可是世界最顶级装备的部队,自己浑身武装到牙齿,全是先进的火器,居然撞上了这种土的掉渣的冷兵器。

而这帮家伙就像旅游一样,只是如潮水般的攻击了一波,就一溜烟的没了,再找的时候,他们已经接近到了演习区域的边缘。

估计是回去放马上去了。

这他妈的,蓝军首长把红蓝铅笔直接扔到了沙盘上,抄起电话想告状,还没等接通,就有电话打了进来。

最前面的蓝军指挥员疯了一样的在问首长,红军一点章法没有,啥玩意都上来了,导演组根本没预料红军坦克被判定损坏后,会有坦克兵从底部或顶部逃出来,然后拎出火箭筒或者反坦克地雷、炸药包就往蓝军坦克上扔。

等导演部绞尽脑汁马上填补这个设计缺陷,增加了红蓝军坦克兵肉搏的伤亡判定规则的时候,蓝军已经吃了大亏。

本来认为自己赢定了的蓝军直接被整成了精神病,他们也想学红军坦克部队的士兵,战损后爬出来步战,问题是蓝军的坦克兵没有配枪,手榴弹也没有,这拿啥打呢?

总不能拿着扳手往上冲吧。

就坦克而言,蓝军绝对牛逼,足够先进。

但是爬出来的蓝军坦克兵就完蛋了,绝对是菜鸡中的菜鸡,他们每个人都赤手空拳,或者仨人分不到一条步枪,只能是红军乐此不疲的活靶子。

这让蓝军七窍生烟。

其实,红军最早也没有这个方案,只是因为自己太被动了,方案做着做着就有了,总有脑洞大开的参谋,也总有不靠谱的首长,于是就有了这种神级的打法。

反正打仗嘛,就是傻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谁最不按套路出牌,谁就最有可能占据优势,一切都是临时情况、突发情况、紧急情况逼出来的。

红军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导演部是不会轻易放过红军的,而红军的装备太老旧,逐一使用的添油战术并不能起到什么更好的效果,反而会被对方各个击破。

那么就只有一种法子,创造一个条件,利用红军的人海战术,组织现有的全部力量,和蓝军的坦克部队来一次正面对冲,虽然红军坦克部队有全军覆没的风险,但也好过于被蓝军的武装直升机、高技术的坦克和反装甲打击力量各个击破强。

更何况,他们的身后,是巍巍的山地,防御战坦克已经起不到更大的作用,总不能像西方某国的军官们把坦克埋在半地下当炮台吧?

就这样,红军J方向区域的两个集团军拼了,砸光了家底,日子不过了。

双方都是不分昼夜急进,都想着趁着黎明对方最困倦的时机发起攻击。

结果英雄所见略同,都惊讶的发现了对方,直接来了一个战场巧遇,谁也没客气,上来就用炮火问候,几乎是同时开炮,然后就扭打在了一起。

彼此之间,坦克兵们的炮火不断地在对方的集群内开火,将对方坦克击毁,同时也承受着对方的炮火攻击。

坦克驾驶员们紧张地操纵着坦克,一边骂着娘,一边娴熟的躲避着对方的炮火,同时寻找着反击的机会——给他一炮。

蓝军因为有领先的瞄准和火控系统,占尽了先机。

而红军的炮弹居然击不穿蓝军的装甲,亏导演部的孙子们能想的出来和做的出来。

那就全力打对方的装甲结合部和承重轮,以及油箱,造成毁伤,给突出来改作步兵的坦克兵做掩护,实施二次、三次或者是四次的爆破。

红军的各级指挥员在不停的传达同一个命令,有的车长上车前就给自己身上捆好了手榴弹,就等着找机会给对方一个教训。

掉牙的老虎也是虎,虎死不倒威,人死也得拉一个垫背的。

就这样,在激烈的战斗中,导演部把蓝军包装成了一种神似无敌的bUG状态,他们的坦克的装甲成为了最重要的防御手段,相比空中的撕杀,下面的要远远更血腥。

红蓝的对抗,就好像古代骑兵和现代陆军的作战一样,是完全不对称的一种对抗。

根本没有什么公平可言。

红军增援的地面炮火的威力虽然强大,但是一看就是后娘养的孩子,导演员一点也不待见,因此那场战斗最后的结果就是红军两个坦克旅报废,但是蓝军的坦克师这匹首长的千里马也被打瘸了。

到最后,蓝军剩下大半个团退出了演习场,红军还剩下一个长途来支援过来的轻型坦克旅,总数量上勉强和蓝军半斤对八两。

更重要的是因为红军的步、坦、炮、空、骑五方协同,蓝军负责掩护的直升机中队也损失严重。

这就导致了该区域的红蓝双方再次进入了对峙状态,蓝军短期内无力发起大规模进攻。

但他们也没闲着,蓝军派出了精锐的特种部队,趁着双方厮杀的时候,进行了大规模渗透。

有一个师的指挥部更是被蓝军的特种部队突入,整个指挥层全军覆没,好在副师长在最前沿,直接接替了指挥。

形势开始向蓝军这边倒过来。

导演部似乎更乐衷于看到红军全面溃败的情况,首长们也想看看,红军接下来怎么办?

为此,他们进行了更大胆的设计,模拟蓝军在北部区域海上同步发起攻势并取得了优势。

之后,按照导演部预想,蓝军从侧后方组织登陆,对L方向隔江对峙的暴风雨师进行夹击,形成合围之势。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一个是如果这个计划成功,能直接包了暴风雨师的饺子,吃掉这个钉子,并杀过江来,控制住目标地区。

另一个是如果得手,就能把J方向的部队完全包围,再吃掉。

或者是另一种局面,只要突破暴风雨师的防线,蓝军两面部队胜利会师,将来J方向蓝军再有更大突破,就会从至少三个方向对北部地区的红军所有部队形成合围。

再大胆一点,如果吃掉这股红军力量,那么北部地区就会成为蓝军的跳板和战略大后方,增援也会源源不断的投放到这里,未来纵马中原不是不可能。

这种逆天战局,看你们红军还能挺多久?

此时的我们,看着这种情况通报,心里一万个草泥马踩过。

因为打从小时候起,我看过所有的电影,都是正面部队一阵冲锋后赢得胜利的故事,就没有这种被人完全碾压,按在地上摩擦,苦战苦出了苦胆的局面。

现在的我们,一个多月内,已经与蓝军相互交手多次,互有胜负。

但是因为预演方案的原因,导演部判定我们红军师损伤惨重,这种偏心眼的行为,让人天天问候导演部的那帮孙子也并不为过。

之前,蓝军就曾一度突破红军防线,我们也是勉强堵住了口子。

我们对面蓝军的坦克部队甚至曾突进到红军的主阵地,好在我们也是提前组织反击,那批从预备役调过来的老式坦克,配合阵地的装甲防御力量,进行了正面硬刚,双方你来我往也是较量了几天,才顶住蓝军的压力。

当时,我们的作战计划,也是参考的戈蓝高地战例,但是现实情况要比那个更恶劣。

因为北方的夏季多雨、炎热、蚊虫,这让红蓝双方都很煎熬。

而经过前几次在滩头开阔地的正面交锋,老式的59式坦克虽然经过改装,同时后面和侧面也有陆军步兵分队反坦克武器的支援,但是打的依然十分艰难。

作为红军分队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期盼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像蓝军一样,用最牛逼的装备,把对方暴揍一顿呢?

这个日子,哪一天能来临呢?

虽然我们一直在不懈的努力,但是不得不承认现在还有很大的差距,可是我们坚信,这一天总有一天会来临。

而在当时,令我们感觉到自豪的是,这群平日里只负责修理和转入其他连队的原坦克分队屌兵,虽然很久没有训练了,依然打出了不可小看的成绩。

老兵油子上阵,那的确不是吹的,破车都能玩出法拉利的感觉,何况老爷坦克也一样能打出自己的第二春。

在这方面,当时我还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这算是这次演习的另一个体会。

一直以来,我始终认为,世界的坦克战术,中国绝对是祖宗级人物,因为我们堂堂华夏从春秋战国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车战,万乘之国比比皆是。

我觉得,古代车战的战斗队形,以及战术配合,不见得比二战时期德国古德里安的差。

比如说防御和攻击手段,无论是现代坦克还是古代战车,他们主要任务其实都是防御和攻击,古代的战车也起到了突击作用,兼顾远程打起,这和坦克其实很像。

不可否认,现代的坦克具有厚重的装甲,可以抵御敌方火炮和机枪的攻击,而古代的战车同样有防御的革甲,有对应的方阵和战术,驾驭技术也很考验人。

而这两种东西,说白了都讲究战场机动性,以在战场上快速移动、寻找敌方弱点并实施打击为主要目的。

坦克上有高射机枪,战车上也有弓箭手。

两方一旦混战,在混乱局面的情况下,都讲究密切的配合,以及与步兵的协同。

所以,我一度怀疑,德国的坦克之父是不是中国人转世投胎的,或者是从中国古代战车兵法中偷师的。

只不过,如果严格来说,现代的坦克战术可能在战术的协同与实际运用上,因为科技含量更高,所以难度更大。

比如说技术水平,现代坦克远超古代战车。

现代坦克采用了先进的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系统,能够进行精确导航、情报收集、通信等任务。此外,现代坦克还配备有先进的武器系统,如电子干扰系统、反坦克炮等,能够打击更远距离的目标。

这些,古代靠马来拉动的战车是无法相比的。

而战场的环境也不一样,现代战场环境和古代战场环境也存在差异——现代战场通常受到现代化武器和技术的影响,战争更加激烈和残酷,古代其实就是冷兵器的碰撞。

这就决定了在战术运用方面,现代坦克战术的运用与古代战车战术的运用也存在差异。

现代坦克通常采用集群作战、分散作战、突击等战术,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而古代战车,还是要依靠骑兵的配合,阵战为主。

同时,现代坦克还注重信息化作战,通过情报收集、通信等手段,以及地空协同,与其他作战力协同,进行多元化作战。

而古代战车战术则更多地依靠人力和物力资源,通过最原始的指挥和调度,形成相应的战力,进行有序的战斗。

就这两种观点,在演习之余,我和战友们没少进行辩论,但基本都是纸上谈兵,以不专业对不专业,两伙土拨鼠在瞎掰,并没有什么科学性的观点和具体的论证,谁的水平都不高,也不是专业兵种,完全是自愚自乐。

只是当第一次见到大规模坦克交锋的时候,我还是被震住了。

这种交手,完全与以往在训练场上见到的不一样,虽然不是真实的战斗,但毕竟红蓝军的演习,各自都代表着自己军区的训练水平,所以打的也是难解难分。

当时,我在山上的掩体里,远远的用炮对镜看着下面的红军兄弟和蓝军对攻,滩头阵地这种狭小的地段一旦被判定战损,坦克就得停下来,像废铁一样的扔在那里。

于是暴风雨师整个防御阵地前的开阔地越来越拥挤,装甲部队的战斗越来越难打。

因为障碍多了,所以对坦克的操作和射击的要求,难度也增加了许多。

不仅如此,双方步兵也增加了一些新的掩体作为掩护,尤其是对于蓝军,这导致红军的防御愈发困难,三营作为预备队,几次请战都被团部按了下来。

刀钢必须要等到最关键的时候,才能用在刀刃上。

而就在这时,按照之前导演部的预想,蓝军在红军的背后登陆了,而且一次性登陆的是一个陆战旅的兵力,暴风雨师顿时腹背受敌,如果不立刻调整防御计划,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