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历史军事>废话三国:董卓你得支棱起来啊>第165章 卫览堂前论货殖

普通屁民黔首还有可能不知道卫览便是安邑卫氏的庶族旁支。

裴绾这种家世,家里却是不可能不知道的。

卫延寿怕恶了裴绾,因此特意来致歉讨好。

他并不知道,裴绾听闻卫览所言,是真觉得自己这番的确做差了的。

卫玳一个庶子,品格才智都相当一般,并未得到过太好的教育。

能跟其余十二人混在一起,那是因为其中有比较恶劣的家伙,喜欢拿他当傻子逗弄。

彼辈正是少年时,易生情谊。

逗弄久了却也逗弄出来感情了,不介意拿他当个谐趣跟班,不时略微回护一些。

但裴绾却无这般爱好,向来对他颇为厌恶,甚至不假辞色。

此时见裴绾对他微笑,并给出巨擘之赞,卫玳以为自己安慰对了,当下心中欣喜。

只可惜,他却是会错情领错意了。

裴绾比出大拇指,是在赞叹卫览说的真是牛掰。

总有人以为用大拇指夸奖人,是源自罗马角斗场。

伸出大拇指向上,就代表观众允许失败者活下去。

殊不知这种手势太简单,不同文明很容易撞车。

古华夏老早就有用巨擘夸人的习惯。

《孟子-滕文公》中说,吾必以仲子为巨擘。

这个巨擘就是大拇指。

因为掰东西经常用到大拇指,所以擘也有掰开和划分的意思。

夸人的时候可以曲起大拇指伸直其他手指,这是说排名的时候最先数到你的首屈一指。

也可以蜷缩其他手指翘起大拇指。

这是表示感谢,或是表达你做的事,就如同大拇指与其他手指相比那么优势鲜明。

在汉代这个手势就已经比较流行了。

《晋书》记载,桓温率军攻下蜀地,一名蜀兵跑来向桓温道喜,桓温非常高兴,就曾向上翘起大拇指向他表示感谢。

放过饶恕与赞赏夸赞,哪边跟如今人们大拇指的使用含义更贴近自然不必提。

只能说某些人跪拜西方跪太久。

一个日常手势也不能允许是起源于中国,非得给它找个西洋爹才肯心安。

被裴绾予以了巨擘之赞,卫玳以为他在夸赞和感谢自己,正欲发挥。

却见裴绾低头沉思,并不是想交谈的样子。

他能在这个小团队中混,靠得就是双商虽低,却很识趣。

这个时候当然不敢打扰,又坐回去恶狠狠盯着已经找到状态,在堂前侃侃而谈的卫览。

只可惜卫览谈到兴起,竟是毫不理会与他。

卫览正在谈若是他,将如何做。

他不会觉得颍汝产粮,就理所当然的奔赴颍汝。

而是会先向四方派遣出家人,探听各处粮价和当地时局状况,并进行道路安全情况评估。

资财未动,情报先行属于是。

到各地情况打探回来了之后,不是选择粮价最低的地方。

而是综合时局危险性,往来道路安全性和粮食价格再做出选择。

否则你就算买了低价粮,运不回来也是白搭。

搞不好还搭上自己或者家仆的性命。

选定地方之后,就会派一个能做决定的人过去找人商谈采购。

如果当地粮价太低伤农,未必你一定要购买足够的数量,才能拯救当地被粮价伤到的农民。

你可以只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并躲在暗处大肆放出某地粮价腾贵的消息。

即使是趋利而并非行善,自然会有很多商贾大肆采购粮食奔赴目的地。

两地粮价因此便能获得均衡,这样比你自己去购买更能救市。

但你若要大宗购买,一定要悄悄的进行。

一方面可以让你能用有限的资财购买掌握到更多的粮食,更好的压低缺粮地的粮价。

另一方面,你采购的数量已经足以影响当地粮价了。

粮食始终是战略物资,当地官府与路途上的盗匪听闻消息,都会成为你的风险。

而且像十三子这样的情况,他根本不建议他们亲自去。

因为他们亲自过去除了置身险地起不到任何作用,只能添乱。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托付一名有经验的管事前往统筹就完全够了。

便是想扬名,事后再扬名也更显智珠在握的风范,远胜于之前肤浅的招摇。

裴绾频频点头。

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并且心高气傲自觉为河东此辈中的俊杰。

但上次科试没考好,已经让他觉得丢脸了。

这次的挫折更让他有些丧气。

所以听闻卫览的这些言语,顿觉他虽然言语上有些粗鄙,但却字字珠玑,令他获益良多。

堂中真正有见识的人,此时也收起来了轻视,认真的听卫览细叙货殖之道,越听越觉得精妙。

毕竟是荀彧选中的人物,初时虽然紧张,底子哪里差得去了?

唯有某些自视极高的笨比,犹自在那里不以为然。

中间还有人提问,与卫览假设一番可能出现的情况。

他们假设的状况哪里有卫览见过的世面多?

要么批驳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因为一二三四五。

要么就是说这种事情可以这样处理,备选手段三四五六七。

那叫一个对答如流不假思索信口拈来。

让诸多有真才学的名士都觉出了此人的不凡。

想不到此等人物,竟隐于商贾之中。

然而他难得如此得意,却终究是忘了形。

他开始尚小着心。

但讲到畅快处,应对一个若官府扣押粮食该如何处理的问题时。

除了一些可以宣之于众的手段,终于谈起了贿赂各层官吏的小花招。

通透的人不以为意,不是还有某些自视极高的笨比,一直在那里对他的夸夸其谈不以为然么?

“岂有此理!”某位冬烘终于忍不住拍案而起:

“汝这般尚算不得败坏风气,秽染士风乎?”

“些许肮脏手段,私下行去尚且罢了,岂敢言之于昭昭?”

他这一怒之下,卫览也惊觉失言,顿时面如土色。

这番他确实辩无可辩。

顿觉愧对荀文若的请托,满怀内疚的偷眼看向荀彧。

荀彧对此情此景早有预料。

毕竟为了约束道德端正风气,各处皇商行会多有推举当地耆老道学任执事。

如此老这般冬烘的,不在少数。

这次为了替十三子传名,这些地方上所谓德高望重的耆老,也尽被请来了安邑。

此老不发飙,也少不得人发飙。

他微笑着朝卫览摇了摇头,示意自己没拦着不让他说,那说出来就无妨。

荀彧自己却是高声赞了一句:“敬修公无愧为三县道德魁首,尤令吾辈敬佩。”

不知不觉,他已经把话头接过来了:

“皇商行会,便须有敬修公此等人物,方得端正风气,不至沦为逐利之所。”

卫览一听你这不对啊,一边跟我示意没事儿,一边顺着对方话头讲。

莫不是挖坑要将我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