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古代言情>锦衣夜带刀>第54章

  在本次工事总定稿图中,江南河北端与山阳渎南端共接长江,以此完成河道的连贯,而江南河的南端则绕行太湖,经丹阳、乌程、余杭等地,直接钱塘江,在余杭郡内,江南河经过两县,分别是钱塘县和余杭县。

  江南河虽有前朝开凿的基础,但因原河道宽度不够,且多处荒废,俱是淤泥堆积,难以行舟,因此这次修葺的工作量比重新开渠也小不了多少。运河在钱塘县的部分因为有刺史亲自坐镇,在上半年便已清理完成了。至于余杭县那一段,按照卫若风原本的想法,两县相邻,这又是朝廷的工程,余杭县去钱塘县借人不成问题,应当也是很快就能结束,但工程至今近乎未开始,一来因为快要入冬,第二个原因便是余杭县工事发生的变故。

  当钱塘县挖到与余杭县交界处时,钱塘赶着最后一点进程,余杭又要不落人后,两县工人都在河床上动工,那看似稳妥的地块在一天夜里忽然坍塌,虽全力去救,余杭到底还是折了数人在其中。彼时余杭县无人主事,此事本要被掩盖下去,却不知被谁报去了长安,密信连同名单一道被送到了余杭郡王的案头,那时李观镜刚从长安出发,余杭郡王得知此事,不敢有分毫耽误,当即去寻颜礼铭,尔后才有颜礼铭八百里加急,催促卫若风等人行路的事。

  不过卫若风得到的消息只是查清此事,他并不知晓这个消息竟是从余杭郡王处得来,只当是县官自觉上报。

  李观镜在客栈与其他人会合后,便换上官服,众人一起进入刺史府内。

  虽说刺史官品远高于卫若风等人,但卫若风一行人是长安官员,又是奉圣命前来,因此余杭郡刺史杨松涛不敢怠慢,一早便领着诸位官员等候在刺史府门前,其中自然包括两县县令。

  两厢见礼后,杨松涛见来人比急信中少了不少,问道:“其他几位天使现在何处?”

  卫若风知晓杨松涛最想问的定然是杜浮筠,便如实答道:“这一行并不太平,杜学士受了伤,不能日夜赶路,因此今日只有我们。”

  杨松涛瞥向身旁一位县令,叹道,“本官知晓诸位赶路的缘由了——来,先进去说。”

  众位官员在厅中坐定,杨松涛首先点了方才那位县令出来,道:“你治下出了那等大事,究竟是何因由,还不速速向天使道明?”

  “下官辛春,见过几位长官。”那名县令方才就没坐下,此时更是战战兢兢,“回禀几位天使,今年六月水灾,前任县令被问责,在七月中旬便下了狱,那工事是八月出的事,下官则是九月正式上任余杭县令,虽痛心不已,但也只能尽力追查,无法改变既成事实的事了。”

  杨松涛解释道:“那宋曹急功近利,钱塘县清理西湖,他一个余杭县令,非得自告奋勇去帮忙,但是又想不出什么好点子,为求方便,索性将淤泥都丢在余杭县河道里,今年的水灾,余杭县受灾最重,与此脱不了干系,因此治了他的罪。”

  卫若风了然点头,问道:“整个八月竟无人治理余杭县么?”

  辛春道:“八月是下官代为治理,不过下官那时只是县丞,想着运河乃是朝廷大事,我等小吏如何能过问?因此没有多加关注。”

  杨松涛淡淡道:“此事倒是我的疏忽了。”

  辛春忙道:“是下官眼界窄,未曾顾全大局,没想到就这么一疏忽,竟出了这档子事!”

  卫若风不能去问杨松涛的责,更加不能越过杨松涛去处置辛春,便道:“河道出事是一错,不过本官不会过问此事,想必杨刺史会妥善处理——但是,八月出了事故,如今已经到了十月,工事到现在竟毫无进展,事涉本官来此的公务,本官这就不得不问了。”

  “此事本官有话要说。”杨松涛道,“八月河道出事,一共死了七人,实在是耸人听闻,本官便勒令停了工事。辛春九月上任后,一直在着力追查因由、抚恤逝者家属,加之天使已经从长安出发,本官担心河道图纸有变,所以便让他们原地待命了。”

  辛春擦了擦额头,接道:“圣人明睿,让几位天使前来相助,天使如有任何需求,但请吩咐便是,下官无一不从。”

  李观镜忍不住嘴角一抽。

  “杨刺史所虑甚是。其实按理说,我们早该来的,只是江南河修葺一事关乎千秋万代,朝廷不得不慎而又慎,如何才能节省人力?如何才能兼顾更多城镇?这修葺方案也得经过反复推敲,才敢最终拿出定稿。”卫若风笑了笑,道,“既然辛县令一直在追查因由,便劳你将所查结论形成奏疏,本官会派快马送至长安,交由圣人阅示。”

  “奏……奏疏?”辛春呆住。

  杨松涛眉头一挑,拢着袖子,没有说话。

  “不错,此事已达圣听,颜侍郎特命本官前来督察,本官给你三日时间,可有问题?”

  辛春艰难地咽了口唾沫,点了点头,道:“下官领命。”

  卫若风冲姚歌行点了点头,姚歌行上前一步,道:“县令虽到任不久,眼下我等却也不得不事事向你请教一二了,下午我们会去余杭县衙共商重新开工的各项事宜,还请县令务必到场,除去县丞与主簿,烦劳带上县衙工房一干人等。”

  辛春连声道:“下官遵令!”

  卫若风看向杨松涛,问道:“下午去县衙,主要就是查一些文书材料,杨刺史若是有事,就不必奔波了。”

  “多谢卫郎中体恤,那本官就不作陪了。”杨松涛说罢,想起一事,又问道,“几位在何处下榻?”

  李观镜笑道:“我看府中有好些空屋,在家中也方便些,便让几位同僚都住过去了,杨刺史不必费心。”

  杨松涛笑道:“郡王府世子驾临,本官实是招待不周,竟还要劳烦府中亲自安排食宿——待你完成圣命后,本官定去府上赔罪。”

  李观镜忙道不敢。

  早晨来刺史府,更多的是走过场,等到结束谈话时,时辰尚早,卫若风借口要赶去余杭县,婉拒了杨松涛留膳的建议,带领着众人回客栈收拾行李,尔后仆从将行李送去郡王府,他们几人则在客栈用了午餐。

  大家围坐一桌,自然免不了对早上的经历发表看法,章询首先不悦道:“先前考虑到交接匆忙,因此朝廷未按惯例统筹选拔,而是从原来的余杭县衙提了县丞来主事,图的就是知根知底,他倒好,一下子推脱得干干净净,此人何来颜面称自己一概不知?”

  卫若风劝道:“他这点伎俩拿去长安是完全不够看的,但强龙不压地头蛇,我们何必与他置气?且看他奏疏能写出什么来罢。”

  姚歌行抬头看了看两人,冲李观镜笑了笑,道:“章都水夏日来江南时,就被余杭前任县令刁难过,如今这个辛县令可出了不少力。”

  李观镜奇道:“给哪边出力?”

  “我对面的。”章询没好气道,“天高圣人远,这些人在自己的地方作威作福惯了,何况余杭郡一向富庶,只要不是太过废物,来做几日县令,总归政绩考核不会差,基本都能得到提拔。不过天有不测风云,他们也预料不到天意的变化,这才折戟罢了。”

  卫若风忍不住叹了一声,道,“八程出事,消息传到长安,再经由颜侍郎传到我们手里,已经过了许久,如今再想去查明事故因由,怕是颇为不易,只盼辛春真的做点实事罢。”

  章询道:“怕就怕不是意外。”

  姚歌行道:“是否是人为,今日去县衙一查账簿便知。”

  李观镜看向姚歌行,问道:“这是何意?”

  “员外郎请看,如今这桩案子达到了什么结果?”

  “停工?”

  “不错,若是人为,既然冒此大险,必然是县衙的银钱出了问题。”

  李观镜惊叹道:“都水监当真是明察秋毫!”

  姚歌行笑着摆摆手,道:“下官不才,治水期间也碰过不少这样的案子,见得多了,自然就明白了。”

  卫郎中道:“可惜户部的两位同僚还没到,我们只能找个由头把账簿收来,好在有郡王府落脚,不然真不知哪处安全。”

  李观镜有些心虚,他觉得郡王府也没有那么安全,不过比起刺史府或驿馆,应当会稍稍好一些。

  午后,众人齐聚余杭县衙,辛春如约带来了手下,工房管事先呈上工程资料,李观镜翻了翻,除了开渠本身的工事资料,其中还有工人名录、画押以及工钱结算等等文书,李观镜指了指名录,问道:“是哪些人出了事?”

  工房管事小心地看向辛春。

  辛春不复上午的做小伏低,呵斥道:“还不快如实禀报给天使!”

  工房管事连忙伸出手,哆哆嗦嗦地要去翻页,李观镜有些奇怪,不知道他在怕什么,不过还是帮着去翻,等到名录翻开一半后,工房管事指着连续登记的七人,小声道:“是他们。”

  李观镜眉头一挑,伸手划过七人的名字,问道:“这七人?”

  “是。”工房管事垂下头。

  李观镜抬起头看向辛春,问道:“怎么如此巧?刚好是连在一起的七个人?”

  辛春解释道:“这份名录是按所在村落归类,这七人刚好来自同一个村子,考虑到相熟之人做起事来更有默契,便将他们安排在了一处,谁晓得就这么发生了意外。”

  李观镜从上往下看了一遍信息,这七人来自余杭城郊的沈家村,再看其他信息,也看不出端倪来,而且这桩案子若真的是为了拖延工期,辛春按理不会做得如此明显。想到此处,李观镜不再追问,而是将目光投向姚歌行。

  姚歌行正在翻看账目,他其实不大懂记账的门道,意思意思看了几页后,便放下了账簿,露出一贯亲和的笑脸,道:“今日是看不完了,我将账簿带回去,辛县令不会介意罢?”

  “这……账目毕竟涉及本县诸多公务,天使能否留在这里看?”

  卫若风向姚歌行道:“辛县令此话在理,你挑选挑选,只捡与江南河相关的账簿带走,其余的莫要瞎看。”

  辛春很明显被噎住,他抬头看了众人一眼,发现大家都是面色和善,可是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不容拒绝”四个字,他无奈之下,只得殷勤地来到姚歌行身边,道:“下官来甄别。”

  姚歌行点了点头,道:“有劳了。”

  李观镜与卫若风对视一眼,卫若风点了点头,李观镜便将工房提供的卷宗整理好,准备等会儿直接带走。

  在此期间,卫若风问道:“镜天,工人的合约是与谁签的?”

  “是一名叫做王歌之的人。”李观镜看向辛春,问道,“此人在县衙么?”

  辛春低声道:“不在……”

  章询道:“先前似乎没听过余杭县衙有这一号人。”

  辛春声音更小了些:“确实……”

  李观镜心念一动,奇道:“莫非他不是官家的人?”

  “下官惶恐!”

  李观镜有些惊愕,看向卫若风。

  卫若风沉声问道:“王歌之是何人?如今在何处?是他负责管理工人么?”

  辛县令擦了擦额头,过了好一会儿,才答道:“他不直接负责管工人,但管事的是他的手下,眼下王郎君应当在……在……”

  章询不耐道:“在哪里?”

  “……会稽。”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要开工,还得去会稽将人请来,再一一召集?”卫若风见辛春点头,神色不由肃然,他沉吟片刻,想起会稽的大家族,便问道,“他是会稽王氏族人?”

  “正是……”

  卫若风扶额,一时无言。

  李观镜问道:“为何要以世家的名义去征调工人?你如何与王家结算款项?王家在这中间搜刮一层,真正落到百姓袋中的银钱还剩几许?如此一来,工程诸事岂不是都由他人左右了?你这个县衙还有和威望可言?此事为何没有上报给工部?”

  辛春连忙要跪,姚歌行轻松地托起他,道:“辛县令如实回答便是,员外郎可不是在兴师问罪。”

  “下官……下官……”辛春吞吞吐吐了半天,身边的主簿点了点账簿,他才反应过来,连忙道,“这账目是前任做下的,下官接手的时候,已经是这样了,只知道是先付三成,待工程进度过半,再付三成,等工程验收完毕,将其余银钱与王氏一次结清。至于为何如此签文书,下官当真是一概不知啊!”

  章询冷冷道:“是么?”

  “千……千真万确!”

  章询还待要问,卫若风暗自冲他摇了摇头,转而向辛春道:“好了,既然与你无关,我们也就不问你了,等你什么时候想到其他事,再与我们说明便是。时候不早了,我们就先走了。”

  辛春战战兢兢将几人送到县衙门口,临行时,卫若风又问道:“那王家管事可有在城里的?”

  “有!有!” 辛春这回总算有了眼力见,道,“下官明日便带人往郡王府去回话!”

  --------------------

  作者有话要说:

  修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