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观刈麦还是卖炭翁都通俗易懂,令人心酸。这就是白居易为老百姓写的诗。

  而他的诗一向又是写给老百姓看的。“李一悠悠道:“白居易为什么可以成为继李白杜甫之后唐朝第三大诗人,我觉得这就是最基本的原因。”

  一个愿意写让老百姓能听懂的诗,为老百姓发声的诗人。

  他同样足以称之为伟大。】

  白居易轻轻一叹,可是他写的这些诗,哪怕流传大江南北,也没有传进皇帝的心里。

  盛唐啊,何时能复得见你呢?

  【“其实相比绝大多数诗人,白居易的仕途之路倒也还不错,他做过杭州和苏州的刺史,也当刑部侍郎。

  刺史是一地长官,而皇帝之下就是三省六部,侍郎是六部的二把手,这已经称得上高官了。”

  “可是他依然改变不了什么。”皇帝不是明君,白居易的官做得再好,诗写得再动人,又能如何呢?】

  元稹拍了拍他的肩膀,无声安慰好友,这种无力的感觉,太懂了。

  假如皇帝一开始就没有作为就也罢了,可他明明也曾经想过要做出一番成就,重振大唐,可现如今……大家总是想要唤醒皇帝曾经的豪情壮志,可是除了失望还是失望。

  【李一觉得气氛又变得沉重了,她换个话题,道:“说起来白居易的代表作那才真的是经典中的经典,无论是长恨歌还是琵琶行都是必读古诗。”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首都是长篇叙事诗,说起白居易就不得不说他的叙事诗,堪称一绝。”李一兴致勃勃道:“其中琵琶行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只是借着描述琵琶女的事情来暗示白居易本人的遭遇,这是诗人们很常见的写作手法,一切作品最终的目的都是抒发作者的感想。”

  “但是,琵琶行千古传唱,到现在我依然整首都会背诵,自然是因为其行文如流水一般流畅优美,其中描写琵琶那一段简直绝了好吧。

  当时白居易送别友人,忽然听到琵琶声,问是谁在弹奏,于是重开宴席请琵琶女相见。

  正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李一笑吟吟道:“名句来着。”

  “琵琶行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但是单纯以诗文来说,它真的写得太好了。”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可不得志的哪里是琵琶女,分明是被贬谪的白居易啊。”

  李一振奋道:“我很喜欢下面这一段——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李一鼓掌,“好一段激昂的奏乐,好精彩的表演,通过文字的描写也能想到当时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是何等绝妙,而在白居易的文字又如何的动人心魄。”

  “所以哪怕演奏结束后也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我每次读到这一段都仿佛跟着琵琶声一起起伏跌宕,惊心动魄。”李一忍不住道:“白居易在文字的运用上足以封神了吧,明明没有什么特别夸张的描写,只是普普通通的叙事,却写出了让读者们都在听名家弹奏的感觉。”

  缓了口气,李一继续道:“演奏完后,接下来就写琵琶女自述身世,由少女到商妇的经历,如同琵琶声的激扬幽抑。

  然而就像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然后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琵琶女的形象塑造。”

  “而通过琵琶女的遭遇又激起了白居易的情感共鸣,于是白居易说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的话。”

  “引出琵琶女的遭遇后,白居易在接下来一段也就恰到好处的引出自己的人生遭遇。

  他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正是以彼之详,补此之略。

  是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此刻白居易就被贬谪为江州司马。”李一感叹道:“全篇没有一句是多余的,以最平实的语句结合成这篇千古奇文。”

  “千年后谁不会背诵琵琶行呢?”】

  白居易顿时扼腕,感觉自己写少了,写短了。

  李一:?

  元稹有点酸,“白乐天,什么感觉啊?”

  白居易美滋滋,笑而不语。

  元稹:呵,友尽吧。

  【“比之琵琶行,我对长恨歌会陌生一点,但这并不是因为长恨歌不如琵琶行,相反,长恨歌不要太有名了。

  长恨歌并不完全真实,而是是借着一点历史,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

  当然,虽然白居易笔下的爱情故事很动人,但我还是要强调一句,唐玄宗和杨贵妃这也能叫爱情吗?“李一狠狠吐槽。】

  唐玄宗: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这也不是我要杠,但是杨贵妃都死了,唐玄宗没有时间伤心,和儿子争权夺势倒是有一手,大无语。”就更别说这本质是唐玄宗强取豪夺了,抢自己儿子的老婆,他是干得出来,但实在没什么值得歌颂爱情的。

  “长恨歌的思想表达我一向注意批评唐玄宗的部分,其他当做不存在。”李一吐槽,这个cp我不磕啊!

  “不过全文从艺术和文字的运用上来说,确实非常绝啦。”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短短几句描写出一个绝世美人,白居易的运笔用词真的好绝了。”而且真的好现代啊。李一感叹,不愧是要写令老百姓都能听懂的诗的大诗人。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呵呵,皇帝开始沉迷女色,享受生活了。”李一认真的反驳,“当年励精图治的唐玄宗可干不出抢自己儿媳妇入宫的事情,后来的唐玄宗没有杨贵妃也可以有无数杨贵妃,可不是杨贵妃入宫后才堕落的。”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一个层次递进的过程,但现在又多宠爱,变故发生后的冷酷无情对比就多鲜明,美人再好,怎么比得上自己的江山呢?如此又何必故作深情?”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不是,她的魂魄敢来,你唐玄宗真的敢见吗?”李一发自内心的表示,“也不怕是鬼魂来索命。”】

  多少女子暗暗道一声晦气,人你杀的,深情你演的,什么都你做了,还要说什么?

  唐玄宗倒是被说的头皮发麻,这活人死人他都不想见了,谢谢啊。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李一嗤笑,“最后一句和长恨歌相呼应。”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也具有双重性,既有讽刺,又有同情。

  诗的前半部分露骨地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是长恨之因;后半部分,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玄宗的入骨相思。”

  “总体来说全诗同情远远超过了讽刺,古人们读这首诗也往往深爱其“风情”,而忘记了“戒鉴”。这也是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中唐对唐玄宗的看法存在矛盾。”

  “中唐时代普遍存在的怀念盛世、不满现实的社会思潮。因为唐玄宗之后一连几个皇帝都昏庸无能,加上长期不能平息战乱,人民生活越来越痛苦,自然就产生了对唐玄宗的怀念。

  在封建社会中,皇帝对一个妃子过分宠爱本不算一回事,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也绝不是造成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那么,杨贵妃的惨死就不是罪有应得,自然引起人们的同情。

  而且唐玄宗前期给人民的良好印象是深刻的,即使到了天宝后期,人民生活总的来说也还是比中唐时期好得多,这跟比惨似的,当年安史之乱时大家觉得很惨了,结果之后的日子更难过了,自然就又觉得唐玄宗更好一点。”

  “一个被小人蒙蔽的英主。”

  李一却叹息,那时候究竟多惨,才能连唐玄宗这样的屑都怀念起来了。

  “其实到现在,对唐玄宗也是两极评价。”

  “谁能不喜欢那样的开元盛世呢?”于是也就越发憎恨毁了这一切的唐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