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在讨论削藩顺序上,齐泰认为应先削实力最强的燕王。但黄子澄反对,认为燕王有功无过,为了争取舆论支持,应该先找有问题的亲王下手。

  建文帝支持黄子澄,于是先后废除五位亲王。”

  李一划了重点,“燕王有功无过,这是朱允炆自己都知道并且承认的事情,所以才先找其他藩王的麻烦。”

  “可是,在藩王勤勤恳恳的镇守边地,保家卫国,背后本应该是他们支持的朝廷却反过来捅藩王一刀,谁能不心寒呢,于是湘王辩无可辩,举家自焚,以示清白。”

  “而这也意味着朝廷对藩王的动手是出师无名的。”

  “在古代打仗讲究一个名分大义,名分大义看似虚无,却能让自己立于道德的高点,让舆论倾向自己,否则好好的太平日子不过,无故兴兵,朝野内外如何能没有怨言?”

  “而以朱允炆为首的朝廷势力恰恰没有一个正当的理由,就对有功的藩王出手,这无疑是一步错着。”

  “于是朱棣起兵靖难,也就师出有名了。

  名义在哪里呢?皇帝无故对叔叔们下手,这当然不是皇帝的错,他只是被身边的小人蒙骗了,现在朱棣这个做叔叔的要去救侄子。”

  李一笑道:“名义这玩意,你不占领就会被别人占领,而天然占据优势的皇帝朱允炆就这样自己白白放弃这块道德的高地。”】

  永乐大帝朱棣琢磨着天幕说的话,可不是,他能打着靖难的口号还真多亏他那好侄儿递出来的由头。

  【“由于朝廷削藩激化矛盾,藩王与朝廷开始决裂,此时实力最强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众藩之首,而朱允炆与朱棣之间的博弈亦逐渐激化。”

  “而彼时,在朱允炆对其他藩王动手的时候,朱棣就已经有所防备,表面上,他藏起锋芒,假称有病,暗中则加紧练兵。

  他挑选壮士充实自己的护卫军,以勾逃军为名,收罗异人术士。他还利用燕府崇深之便,赶制军器。”

  “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为了提防燕王谋反,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

  燕王朱棣见到几位藩王先后被削,明白如此下去必无法逃过此劫,于是一边争取时间一边做战争准备。

  为了争取时间,建文元年,朱棣先装病,使朱允炆放三个儿子回北平;之后由于属下被朝廷处死,又装疯让朝廷放松警惕,争取时间。

  但由于王府长史葛诚叛变,密奏朝廷“燕王装病”,于是两边正式撕破脸。”

  “说起来朱允炆作为皇室第三代,哪怕是太子实际意义上的嫡长子,但是在明太祖朱元璋有那么壮年能干的儿子的情况下越过儿子们把皇位交给孙子,本就让这些藩王们不满。

  朱允炆不是朱标,足够名正言顺,又能压下底下的弟弟们,于是哪怕有朱元璋的支持,藩王其实心里也是有意见的。

  偏偏朱允炆一继位就开始大动作,第一刀就砍向藩王,如何能不引起藩王的敌意。

  而此时朱允炆还是新帝,威望不足,文武百官也都在审视这位新君,而朱允炆展示出来的手段倒是够狠,偏偏能力不够,啧,他迅速倒下不是没道理的。“李一摇头道。】

  朱元璋沉着脸,听到这里不禁冷笑,标儿自然是他最喜爱的儿子,连带东宫的孩子在他这里也是不一样的。

  为了社稷稳定,在标儿没有之后。朱元璋想到这里心中一痛,这个不孝子!

  朱元璋冷冷的想,选择孙子作为继承人无可厚非,可是这不代表其他儿子就是草,可以随意作践,他辛苦大半辈子还不是为了自己的儿孙能过上好日子。

  若是孙子知道好歹,慢慢削减他叔叔们的权利,把人荣养起来,他只有赞赏的份,毕竟有手段有执行力还心胸开阔有分寸。

  可是,他却贬谪的贬谪,流放的流放,逼死的逼死,是真的各个都罪大恶极,还是他容不得人!

  非的他老朱家死剩他那一脉不成吗?

  朱标最了解他爹,知道他爹对儿子是心生芥蒂,可是,朱标也生气儿子都所作所为,于是也不肯说什么。

  还是那句话,儿子是亲生的没错,可是弟弟也不是捡的。

  【“当时朱棣立即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于建文元年七月起兵反抗。”

  “当时燕王遣使入京师金陵奏事,使者被齐泰等审讯,被迫供出燕王的异状,于是朝廷下密旨,令张昺、谢贵逮捕燕王府的官属,张信逮捕燕王本人。

  但张信与其母亲讨论之后,将此事告知朱棣 。

  于是朱棣和姚广孝等进行举兵的谋划,令张玉、朱能将八百勇士带入燕王府中潜伏,以待变故。

  张昺、谢贵得到朱允炆密诏后,于建文元年七月初四带兵包围了燕王府。

  朱棣假意将官属全部捆缚,请二人进府查验。

  二人进府后,朱棣派出府内死侍获并连同府内叛变的葛诚、卢振一同处决。

  当日夜里,朱棣攻下北平九门,遂控制北平城。

  李一忍俊不禁,“朱棣是真的很有人格魅力,在他起兵这一路,可没少有人倒向朱棣,像张信这样的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朱棣自己是武将,也领兵作战,和军队不少人关系都不错,在军中是有威望的。

  所以信服朱棣的不少,反观朱允炆才继位就落下口碑,不能令人信服,如此比较之下,也就不怪越来越多人选择朱棣。“】

  少年朱棣挠挠头,傻笑了一下,是吗是吗?他还是成为很厉害的大将军了?

  其他兄弟羡慕嫉妒:老四真的有那么厉害啊?让人在皇帝和他之间选择他吗?

  【“燕军控制北平不久后,通州主动归附;七月初八,燕军攻破蓟州,遵化、密云归附;七月十一,攻破居庸关;七月十六,攻破怀来,擒杀宋忠等;七月十八,永平府归附。七月二十七,为防止大宁军队从松亭关偷袭北平,用反间计使松亭关内讧,守将卜万下狱。

  至此,北平周围全部扫清,燕军兵力增至数万。“】

  朱元璋神色淡定,这点地盘和兵力老四也敢打?

  哦,他最后赢了。朱元璋转念一想于是怒骂朱允炆并一干朝廷重臣废物。

  这是都不是谁当皇帝的问题了,而是朝廷军队如此无能,万一蒙古再度南下,就靠这样的军队去抵抗吗?

  才第二代啊。朱元璋捂着心口,他所向披靡的大明军队怎么就没了?

  【“早在燕军攻破怀来后,谷王朱橞逃离封地宣府,奔金陵 。

  八月,齐泰等顾虑辽王、宁王帮助燕王,建议召还京师;辽王从海路返京,而宁王不从,遂削宁王护卫。

  宋忠失败后,部将陈质退守大同。代王本欲起兵呼应朱棣,被陈质所控制,未果。”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当时大部分的藩王都是选择倒向朱棣,朱元璋想让宗室强大,可是朱允炆却要自己和宗室背向,这爷孙意见很不统一啊。”李一揶揄道,主要是朱允炆是朱元璋执意选择的继承人,还是教导老久的继承人。】

  朱元璋:……

  【“建文元年七月,朱棣反书至南京,朱允炆祭告太庙,削朱棣宗室属籍,废为庶人,又决定起兵讨燕,在真定设置平燕布政司。

  朱棣起兵时,燕军只据北平一隅之地,势小力弱,朝廷则在各方面都占压倒性优势。

  所以战争初期,朝廷拟以优势兵力,分进合击,将燕军围歼于北平。

  朱棣采取内线作战,以部将郭资戍守北平,迅速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永平等州县,扫平了北平的外围,排除了后顾之忧,便于从容对付朝廷的问罪之师。

  一边是早就做好准备的北平,另一边势大的朝廷却陷入无将可用的困境。“】

  朱元璋:啊?

  明太祖时期的武将们:啊?

  【“要知道经过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之后,朝廷武将凋零,年轻将领又没有冒头,可不就是人手不足嘛。

  这时候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幸存老将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驸马都尉李坚为左副将军,都督宁忠为右副将军,率军13万伐燕,数路并进,号称百万大军,同时传檄山东、河南、山西三省供给军饷。“】

  耿炳文:好消息,他还好好的。坏消息,他貌似要马前失蹄,输给燕王这个小年轻了。

  他的老兄弟们各个心口一跳,什么大肆屠戮,都死了谁?谁没死?谁正常死啊?天幕你倒是说清楚!

  朱元璋倒是沉默一下,孙子继位的话,还真要做不少准备。

  他有些心烦,老兄弟们怎么就都还活着不少呢,为什么不早点死,为什么不早点退下去,成全彼此的情分,何苦他亲自动手清洗一遍。

  【“耿炳文率军到达真定,并分兵于河间、鄚州、雄县,为犄角之势。

  而在经过观察后,燕军趁中秋夜敌军不备,偷袭雄县;成功后又利用伏击击败了鄚州的援兵,遂攻克鄚州,收编剩余的部队。

  耿炳文部将张保来降,告知朱棣耿炳文的部队分驻滹沱河两岸,于是朱棣让他回去告诉耿炳文“雄县、鄚州大败,燕兵将至”,以打击其士气,并使耿炳文合兵一处,便于一举击溃。

  耿炳文果然将南岸的兵调过河。

  八月二十四日,燕军到达无极县。从樵夫和南军被俘士兵处得知敌情,于是燕军发动决战。

  建文元年八月,南军师至河北滹沱河地区。

  燕王在中秋夜乘南军饮酒作乐之机,突破雄县,尽克南军的先头部队。

  继而又于滹沱河北岸大败南军的主力部队。

  在这样的情况下,耿炳文选择率残部不到十万人在真定坚守不出,致使燕军攻城三天依然没有拿下。“】

  少年朱棣回想耿将军的打仗风格,有点头疼,这位可不好打。

  【“一定要说,如果朝廷慎重起见,采取拖字诀,那么最先耗不住的肯定是朱棣,但是这样就面子不好看了,朝廷连打个藩王都那么难,还如何威慑其他人呢?

  于是在耿炳文坚守不出,想要耗死朱棣时,朱允炆神来一招,真正成全了永乐大帝的诞生。

  他临阵换将啦。“】

  朱元璋:啊?

  少年朱棣:啊?

  朱标:……耿将军已经是正确的做法,还想怎么样了?

  嬴政觉得这一幕有点熟悉,“武安君打赵国时,是不是似曾相识啊?”

  “可不是,当时武安君围城,廉颇将军闭门不出,后来昭襄王使人在赵国国君面前说话,把廉颇撤掉,换成那赵括。”李斯轻声讲起当年的故事。

  纸上谈兵赵括的故事,他大秦可是再熟悉不过。

  嬴政不禁摇头,“临阵换将通常是兵家大忌,碰见急功近利的君王,呵,这大明皇帝输的不冤。”什么忌讳犯什么,能打赢才奇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