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遵毁约在前,冉闵自然不甘心,在石遵登基之后,没少动作,当时甚至有臣子劝谏石遵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杀了冉闵。

  石遵虽然还没有杀冉闵,却也开始夺取冉闵的军权。

  两人争斗之激烈,甚至连郑太后都插手了。

  公元349年十一月,石遵召义阳王石鉴等人进宫,在郑太后面前议论此事,都请求杀冉闵。

  郑太后说:“从李城回师进京,若无冉闵岂能有今日!他略微有些骄纵,不可动辄杀他。”

  显然,看似轻松的政变,实际上肯定少不了各种周旋搏斗,而其中冉闵应该出力甚多,所以冉闵才那么不甘心,而其他人也心知是石遵失诺于冉闵,郑太后才说冉闵虽然骄纵也不应该轻易杀了。”

  石鉴出宫后,派人告诉冉闵这件事,冉闵旋即劫持了李农及右卫王基,密谋废黜石遵。”

  “是滴,前脚才和石遵商量杀不杀冉闵的石鉴其实也不服石遵,有自己的异心,早就和冉闵勾勾搭搭了。”

  “石家这出大戏是挺精彩的,得到消息的冉闵指使将军苏亥、周成率领三十名甲士在如意观拘捕石遵,并在琨华殿杀死石遵。

  而后石鉴继位,实行大赦,并任命武兴公冉闵为大将军,进封武德王。”

  “同年十二月,石鉴试图杀冉闵,他派石苞、中书令李松、殿中将军张才等人在夜里到琨华殿欲杀掉冉闵,失败,于是假装不知道这件事,并给杀人灭口。

  而后,他让兄弟新兴王石祗镇守襄国,石祗与姚弋仲、苻洪等人联合兵力,四处传递檄文,想杀掉冉闵、李农。

  冉闵、李农闻讯后,任命汝阴王石琨为大都督,和张举以及侍中呼延盛率领七万步兵、骑兵,分路出发讨伐石祗等人。”

  “冉闵很快就攻破了宫门,囚禁石鉴,并且发布命令告知宫廷内外,六夷凡敢动用兵器者一律斩杀。当时胡人有的攻破城门,有的越墙而出,逃亡者不可胜数。

  当时的后赵局势复杂,汉胡杂居,并不同心。

  而冉闵虽然从他爹开始就被石虎收养,但是依然改变不了血缘和民族。

  于羯族和石家,冉闵哪怕再尽心尽力也依然是外人,而且还是外族人,所以他们当然不愿意冉闵当权。

  于是冉闵在城内发令称:“与官同心者留下,不同心者听任各自离开。”命城门不再戒严。

  于是百里之内的赵人都进城来,离城而去的胡羯也堵满了城门。”

  “冉闵明白胡人不愿为己所用,于是颁布命令告知内外赵人,斩一个胡人首级送到凤阳门的,凡文官进位三等,武职都任牙门。

  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杀胡令。”

  “杀胡令的主要内容大概是:“内外六夷,敢称兵器者斩之。” “若有汉人斩杀胡人,可以凭此胡人的项上人头获得奖赏。”意思是:无论是统治境内还是境外,只要看见有胡人拿着兵器,一律斩杀,并且可以拿着胡人的脑袋去领功。

  这条法令颁发后,汉人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拿起武器斩杀胡人。

  此前,汉人无人带领,胡人势大,备受欺压,而现在有人出头,说他们杀胡人不但没有罪还有功劳有奖励可以拿,这就有点像是秦朝的军功制那样,用胡人的人头换取功劳,利益之下谁不心动,秦朝可就是因为军功制而奋起的。

  而且,胡人屡屡欺压汉人,汉人心中早就充满怒火,两两相加,于是掀起一股杀胡风潮。”

  “当时一天之内,就有数万胡人被杀。

  而后冉闵亲自率领赵人诛杀胡羯,不论贵贱男女少长一律杀头,死者达二十余万,尸体在城外,全被野犬豺狼所吃。”

  “后,冉闵称帝,建立魏国。”

  “说冉闵颁布杀胡令拯救了汉族那自然是夸大其词了,毕竟随着西晋皇室南迁,一些生活在长江以北地区的汉人,也开始陆陆续续搬迁到南方居住,所以那时候汉族并没有亡种灭族的危机。”

  “但是整个北方还有留下的汉人确实受到胡人的巨大迫害。”

  “而冉闵,不管是出于局势,还是他爹有暗暗教导,反正他选择恢复冉姓,回归汉人,建立汉人的王朝,并且颁布杀胡令,改善生活在后赵的汉人的地位。”

  “说他拯救后赵地区的汉人,改善北方汉人的处境还差不多的。”

  “当然,颁布杀胡令,与羯族决裂的冉闵是要承当后果的,毕竟当时北方是胡人的天下,所以他也被众胡包围。

  冉闵为了对抗众**人到东晋朝廷:“胡逆乱中原,今已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 但东晋朝廷置之不理。

  不过当时东晋庐江太守袁真攻打冉魏的合肥,拘捕了冉魏南蛮校尉桑坦,把百姓迁离而返回。

  显然,在东晋人眼里,冉闵不是自己人,这……其实也是能理解的,都两个国家了,而且冉闵被胡人养大的,父子俩还都为石家立下汗马功劳,怎么相信?”

  “这位太守能把百姓迁离已经很不错了,不像一些垃圾,视百姓于无物。”

  “总之没有救兵的冉闵只能自己和胡人“无月不战,互为相攻”,而冉闵和胡人的几次大战,都以胜利告终。

  公元前350年,冉闵于邯郸大败石琨,死者数以万计。

  而后又打败张贺度等部,杀死两万八千多人,靳豚被追击并斩杀于阴安,冉闵部将悉数俘虏了靳豚的士众,整军而归。

  当时的冉闵拥有戎卒三十余万,旌旗钟鼓绵延百余里,哪怕是石氏鼎盛时期也没有这般威势。

  也就是说,在军事实力上,冉闵已经超越了后赵。

  十一月,冉闵带领十万步骑到襄国攻打称帝的石祗。

  次年二月,冉闵攻打襄国长达百余日,石祗非常恐惧,除去自封的皇帝之号,称为赵王,又派出使者到慕容儁、姚弋仲那里请求援军。

  适逢石琨自冀州前来援救石祗,姚弋仲又遣其子姚襄率领三万八千骑兵自滆头前来,慕容儁派遣将军悦绾率领三万甲卒自龙城赶到,三方强劲的士卒共计十余万,大败冉闵。

  冉闵逃回邺城。

  而后,石祗派刘显带领七万士众攻打邺城。

  于是冉闵带领全部兵马去作战,大败刘显,追击到阳平,斩首三万余级。

  刘显畏惧,秘密派出使者请求投降,请求杀了石祗来作为报效,冉闵整顿师旅而返回。

  而后刘显果然杀了石祗及其太宰赵鹿等十余人,把石祗的首级传送到邺城,送来人质请求冉闵保全生命。

  但是,刘显这个人反复无常,是个小人,后面又自己称帝了。”

  “当时魏国整个局势乱成一遭。”

  “首先冉闵自己当将军还行,当皇帝,嗯,和项羽差不多,可能还比项羽不得人心。

  其次,冉闵和胡人决裂,但是又被胡人所养大,所以在汉人眼里他也比不上东晋正统,加上冉闵自己当皇帝之后骚操作一堆,乱杀臣子,所以当时麾下徐州刺史周成、兖州刺史魏统、豫州牧冉遇、荆州刺史乐弘都携城归顺东晋;平南将军高崇、征虏将军吕护拘捕了洛州刺史郑系,携三河归顺东晋。

  但是东晋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别提了。“李一嫌弃道。】

  东晋:……

  阿斗:……不是,凭什么又拿我来比较啊,我至少听话!指哪打哪!

  【“当然,冉闵毕竟是冉闵,作战还是很猛的,哪怕大半领土没了,还是在刘显攻打常山时带八千骑兵解救常山,攻破襄国,诛杀刘显。”

  “可惜,此时的冉闵在被联军大败,又失去几个州,实力终究还是大减。”

  “同年四月,慕容儁已攻下幽、蓟二州,侵占土地已达到冀州。

  冉闵带领骑兵抵抗他,与前燕将领慕容恪在魏昌城相遇,当时麾下将领劝他暂避锋芒,但是冉闵这种猛将大概都是一个德行,他不听劝,自负武功高强,就和项羽一样自负,所以坚持要打。

  冉闵自然有自负的实力,他与慕容恪交战,十战皆击败了对手。

  于是慕容恪就用铁锁把战马连接起来,在善射的鲜卑士兵中挑选了五千名勇敢而不刚愎自用的人,列成方阵前进。

  《晋书》记载:“闵所乘赤马曰朱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俄而燕骑大至,围之数周。闵众寡不敌,跃马溃围东走,行二十余里,马无故而死,为恪所擒。”

  “至此,冉闵被送到龙城,并在遏陉山将其斩杀,谥号武悼天王。

  而随着冉闵身死,冉魏也就覆灭了。“】

  一直被@的项羽面无表情,有事吗?

  项羽:滚呐——

  【“至于为什么冉闵会被攻讦?

  因为他颁布杀胡令后,集居在四方的胡人,当地的军队依照冉闵的命令杀了他们,当时外表长得高鼻多须的人有一半因滥杀而死。

  并不是所有人的胡人都该死,我们承认这一点,胡人肯定也有好人,有和汉人交好的,也有老弱病残。

  而杀胡令一出,被压制太久的人们陷入极端杀戮,哪怕他说是手上有兵器的胡人才杀,可是谁知道多少老弱病残因此死了呢。

  毕竟冒认军功这种事情在任何时候都有,利益当前,谁还能留下积分道德廉耻呢?

  而华夏文化向来不鼓励屠杀这种事情,所以冉闵也就被认为太残暴了。

  当然,杀胡令的好处终究是大于坏处的,重病就要下重药。”

  “此外呢,就是冉闵称帝后,杀了很多因上谏劝谏的臣子,令人寒心,要不然后来也不会那么多人反叛跑去东晋,毕竟有这种动不动杀大臣的皇帝,谁不滚。

  以历史记载来看,那些被杀的臣子也确实称得上无辜。

  项羽不听范增劝都被骂活该丢了天下,何况了杀了一个又一个劝谏的大臣的冉闵,如何能在后世士人口中得到好评价呢?

  而从这一方面来看,怎么说呢,冉闵不愧是被石家养大的,做派和石虎不说一模一样,也得七八分相似。

  再说一遍,性格决定命运。

  在羯族长大的冉闵,注定和汉人有代沟,行事也就更粗暴,习惯用拳头决定一切。

  可治国治人,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

  所以,他和冉魏的败亡也就那么理所当然。”

  “但无论如何,在那个汉人被压榨欺辱的时代,他终究以汉人的身份为汉族贡献一份力,让被压迫的人们重新站起来,有了反抗的勇气。”

  “为此,他也不愧被一部人盛赞。

  他是绝世猛将,被称为武悼天王的冉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