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日一日的冷了, 俗话说,大雪腌肉,小雪腌菜,宁澜反正闲着无事, 叫知礼买来许多菜并几只坛子, 打算做腌菜来吃。

  霜打后的白菜萝卜更加甘甜,做腌菜这两样是少不了的。

  宁澜先做了食香萝卜, 萝卜切成骰子大小的方块, 每十斤用五两盐腌渍一夜, 次日滤去水分后放到太阳下晒干。然后切姜丝、橘丝、大小茴香一起拌匀,把煮的滚烫的醋浇到萝卜上, 再晒干就可以收起来储藏了。

  白菜做成盐腌的,削去根、剥去发黄的老叶,洗净控干水分。每十斤白菜,需用食盐六两, 甘草随意。

  准备干净的坛子, 坛中不能有生水,把盐撒到白菜根上分出叶子的地方, 一一摆到坛中, 接着加入少量莳萝,用手按压结实。每放半瓮白菜, 搁入数粒甘草,瓮装满后, 用石头盖在上面压实。

  白菜腌三天后, 把坛口朝下, 滤出卤水, 把菜挪到其他干净的容器里面, 刚刚滤出的卤水重新浇到白菜上,过七天,再重复以上步骤。

  这样做出来的白菜,味美香脆且能久放。到了春天,可以把菜在沸水里面焯一遍,晒干后收起来;若到夏天还有,就把菜在温水里浸泡,之后压干水分,倒入香油拌匀,蒸熟了吃。

  最后宁澜又专门做了一小坛五美姜给张九如,五美姜可用鲜姜,也可用干姜,鲜姜发散风寒,干姜温胃生阳。

  每一斤姜切片,用半斤去核打碎的盐渍白梅、二两炒盐一同拌匀,晾晒三天;之后放入一钱甘松、五钱甘草、二钱檀香末,拌匀后再晒三日,收入坛中储存。

  菜晒在院子中,只留出一条单人通行的小道,数量之多宁磊看了不禁为之咋舌,“哥哥,这么多菜,要吃到地老天荒了。”

  宁澜失笑,许久没这么闲过,攒来许多力气,一不小心就没控制好量,不过做好的菜这里送一点,那里送一点倒不愁浪费。

  腌菜做好也叫麻婶儿拿走了好些,“沾了东家的福气了,这些菜配粥配面吃再好不过。”

  宁澜陪着麻婶儿一起往作坊去,腌菜忙了几日,好些天不见猫猫狗狗,怪想它们的。

  几只猫猫狗狗在果林里跑的匀,吃的又多,都长的格外精壮,只有小九儿挂着一点肥膘。

  小家伙们还算有心,宁澜刚从州城回来时,凑过来闻了几下就把他认出来了,推倒他亲了许久。这会儿再见着宁澜虽没有那么热情,也还是会围着他玩好长时间。

  宁澜只趁下工的时间往作坊跑,那么多干活的人,免得让碰着来让人觉得晦气。

  这日温度骤降,宁澜没再让麻婶儿送饭,自己在家做了一锅烂糊白菜。

  烂糊白菜只取菜叶的部分撕成小块,锅中少许油先把白菜炒软倒出备用。鸡蛋打散,热油中炸至焦黄。底油把蒜片爆香,倒入面粉炒至微黄,倒入开水,再加炸好的鸡蛋、白菜和少许火腿,中小火焖煮十五分钟,用盐和胡椒粉调味即可。

  锅壁上贴几个杂粮饼子,配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浓浓的白菜汤,吃完身体立马就暖了。

  知礼年前最后一趟去州城,回来时捎了一封张九如写的厚厚的信,宁澜拿到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了。

  看完信宁澜脸红一阵,又傻呵呵地笑一阵,简直是要疯了,宁磊看不过去,把他哥从屋外的冷风中拉到屋内,随他想怎么乐。

  随信捎来的还有一车年货,其中有给宁致文准备的一份,宁澜把自己给宁致文的准备的也拿出来,叫知礼一并送去。

  再冷一些作坊中一大片的池塘结了冰,河边有枯黄的芦苇,冰上冻着干枯的荷叶和莲蓬头,冰下有许多荷茎和乱草,偶尔还能看见小鱼游动的身影,远远看着好似一幅清冷色调的油画。

  猫猫狗狗们又有了一个新的游乐场,每日在冰上滑来滑去玩的乐不思蜀,三元过来玩过一次便不愿意回家了,文伯只得把它留在作坊,等它什么时候玩够什么时候再来接它。

  泡泡和小九儿的傻气也显了出来,乐此不疲的隔着冰面抓鱼,每每抓不到把自己气的炸了毛。

  “傻猫。”

  眼下作坊的工人都放了年假,宁澜来去作坊就自由很多,这日一个没注意,小九儿的爪子不知怎么被粘到冰面上了。

  几只狗狗此起彼伏地吼,宁澜赶忙跑过来看到小九儿被粘的动弹不得,急的一直在低吼,心疼的不行,大声喊知礼送过来一壶温水,慢慢帮小九儿把爪子浇开了。

  能动作的小九儿立马跑离了冰面,可远远看着另外几只在冰上玩又羡慕的紧,便试了几下跳到小黑背上,让小黑驮着跑。

  ……

  原以为张九如说的得了空是托词,没想到他竟真的来洞溪村过年了。

  其实地方官每年是有探亲假的,今年张九如和京里的气氛剑拔弩张,便没往京里去,而是将假期与年假调到了一块儿,带着张长瑜一同过来了。

  张长瑜没来过这样的小村庄,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每日拉着宁磊出去,不怎么沾家。

  庄子里林子里玩腻了,还央着秦大哥带着他去了山上一趟,冬日里哪有什么猎物好抓,秦大哥凭着经验在石头下翻出两只冬眠的山田鸡,才没叫张长瑜太过失望。

  下了山张长瑜仍一副没玩尽兴的样子,秦大哥又在一处空旷地支起了箩筐,筐下撒了一把稻米,守了大半日,抓住十几只麻雀。

  秦大哥久不打猎,抓了这些东西,别说张长瑜开心了,春山和春水都兴奋的不行,看大家都高兴,秦大哥便就地把野物处理干净,生火烤了。

  烤的时候只撒了盐巴,简单粗暴,叫几个小孩吃出了大侠的气势。

  宁澜这边,张九如把文伯请到家里,三个人聚在一起商议寺庙该如何修建。守孝一年,总不能真的什么也不做,这几年,宁澜也攒下了万两银子,建寺庙的事情是该提上日程了。

  宁澜原来设想的寺庙是很恢宏壮观的,听文伯和张九如说过,才知道这里很多人会把自己的宅邸捐出来改为寺庙。

  还是受交通限制的缘故,寺庙的存在是为了与人方便,因此在规模和便利上人们自然倾向选择后者。想通这点,宁澜对于规模也没那么看重了。

  再者桃花路虽能吸引过来不少人,但毕竟还是在村中,寺庙规模确实不用太大。三人合计过后,觉着6亩地也就是4000平、几乎是十个篮球场那么大足够了。

  为官者可以修家庙,文伯和张九如对修庙上的事情都有大致了解,两人算了一下,用砖木结构去修建寺庙,加上装修每平米造价2两银子绰绰有余了。

  这样光基础的建造费用就需要8000两银子,除此之外,最大头的开支还有大雄宝殿的三座佛像,不管是石刻还是铜刻,价格都不菲。

  按照官府定下的规制,建造寺庙七种建筑必不可少,也就是常说的“迦蓝七堂”:

  一是主佛殿,即大雄宝殿,殿内需供奉三世佛:迦牟尼佛、弥勒佛以及迦叶佛;

  二是讲堂,用以讲佛说经;

  三是禅堂,供寺中僧人坐禅、起居休息;

  四是库房,存放僧众生活和举办佛事的必需品,如粮食、法器、香烛等物;

  五是山门,山门又称“三门”,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中间一扇大门为空门,东边小门为无相门,西边小门为无愿门,空、无相、无愿三门就是常说的“三解脱门”;

  再有就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斋堂和浴室。

  除以上七种,宁澜要建的还有钟鼓楼,晨钟暮鼓,少了钟鼓声,总觉寺庙不完整;乐台、拜台、高台、戒台四大高台选建一个,兼并四种功能来使用;还有就是山门前要设一个放生池,往来的香客可将购来的鱼放入水中,以示佛家有好生之德,最重要的它可贮大量的水,若遇突发火情能当大用。

  另有像天王殿、东西四殿是规模大的寺庙才有,宁澜这里并不需要,也就不考虑建造;其他的诸如方丈院、监院、群房、碑亭、藏经楼可以等有钱了再慢慢扩建起来。

  三人商议完,宁澜着知礼去给村长和族长通了个气。

  “九哥忙了一整年,好不容易能喘口气还要为我的事操劳,”宁澜家里没有火墙,在火炉边坐了许久腿脚有些发凉,等文伯走了便脱了鞋盘坐到炕上。

  张九如帮他把盖在腿上的被子拢紧,“哪有你的事、我的事,不都是咱们的事。”

  “是了,我被冻傻了,是咱们的事。”

  ……

  大地回暖,宁澜沿着村里的路往官道上走了一遍,他第一回修的路没这么长,路两边栽种桃树之前又修了一段。修过的路宽阔好走,并行两辆马车中间还有宽宽的空隙。

  路两边桃树笔挺,已长出嫩芽,那样嫩绿的颜色,叫人打从这路上走过都觉的充满了希望。

  年后县衙开了印,宁澜便拜托村长和族长往县衙走了一趟。

  如今时局平稳,一个地方若修建寺庙能体现出官员对老百姓生活的关心,对其政绩是大有帮助的,因此村长和族长去衙门说明来意时,新任知县不但不阻拦,反而大开方便之门。

  为免以后的麻烦事,宁澜主动提出寺院建成后直接隶属县衙,知县投桃报李,把建庙用地的费用全部免去了。

  知县还亲自出面请了一位风水先生,那风水先生花了不少时间把洞溪村附近的山头都看了一遍,最后选中了离村子最近的一处半山腰。

  这里村民常经过,踩出了几条小路,因此上山的路不用太费心修建,也省去许多事情。

  新任的虞官也批下了建造过程中所使用的木石材料都可就地取材,费用都有相应减免,等一应文书下来,选个好日子,就可以破土动工,安排工人进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