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侧身坐在窗下,目光深幽幽的,直望到人心里去。她在心里冷笑。都这个时候了,还不忘深情的人设。

  他们是非亲非故的母子,彼此都心知肚明。曾经,不得宠的四阿哥和如日中天的莞贵人也有过友好的交流,然而那时的四阿哥就已经含了争夺帝位的心思。后来先帝为迎回熹妃甄嬛大造声势,拉了他过来为其增光添彩,他也由着身份水涨船高,不再是卑贱的热河行宫宫女所生下的孩子。而后,立旨,登基,坐稳龙椅。一步步都是那样水到渠成,面前的人,嘴角微微翘起的弧度有温暖而诱惑的姿态,眼角新生的细纹亦不能掩饰他巍峨如玉山的容颜。当真是个俊逸的男子,天命所归之人,不为岁月所辜负。连曾经老辣如太后,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在这个儿子面前,已有几分颓态。和敬公主的出嫁,或许是她最后一次博弈成功。

  不,不会,日子还长远,她还有大把的精力,将后宫的大权握一分在自己的手里。只要手中权利仍在,她就还有说话的分量。想到这里太后道:

  太后:" “皇帝长情,哀家明白。可六宫之事不能无人主持。哀家知道,纯贵妃已经不得你心意了,但与娴贵妃一起,帮着做一些琐事,也是好的。或者,皇帝可以先封一位皇贵妃,位同副后,摄六宫事。”"

  皇帝摇了摇头:

  皇帝:" “皇额娘太过高看纯贵妃的能力了,丧仪之事也是朕交由她与娴贵妃,结果皇额娘也看到了。儿子知道,皇额娘看重皇嗣,因而也跟着高看生母一眼。但皇贵妃,远不是有子嗣就能担任的。嘉嫔同样有两个皇子,但心机深沉,不可母仪天下。相比起来,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太后:" “所以,你并不属意后宫有子的嫔妃?”"

  太后闭目须臾:

  太后:" “这样算起来,剩下的人选的确不多。可娴贵妃的家世,你是知道的,且她并无子,皇帝是打算当着所有人的面把玉碟上永琪的生母改做如懿么?”"

  就像曾经的先帝一样。可当初先帝是爱她至深,皇帝此举,她可看不出多少情谊,倒像是推人进火坑。何况皇帝在丧仪上,不也给过如懿脸色么?这个时候又巴巴的做一副好欣赏的姿态做什么?

  皇帝的神色极静:

  皇帝:" “没有家世,便是最好的家世。而无子,亦可以对皇嗣一视同仁。皇额娘放心,朕不会让永琪认如懿为生母,假以时日,会为他另择一位养母。”"

  太后明白过来,皇帝这是担忧外戚专权。她深深懂得,她的这个儿子,已经不是黄口小儿,也不是无知少年。许多事,他自己能有决断,可以做主了。

  皇帝话锋一转:

  皇帝:" “儿子知道皇额娘不喜如懿,也知道一位无家世无子嗣的人统领后宫有多不易。如懿的确不能完全服众,若有解决不了的,还是要请皇额娘主持大局,多多提点娴贵妃才是。若娴贵妃还是不能顺应,便是她自己无能,儿子也无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