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华没有问刘秋枫拒绝的原因,也没有就此事再多说些什么。他只是掀开车帘,看着近在眼前的开封皇城。“既然如此,枫儿,你我的缘分便到此为止了。”

  他含笑看着刘秋枫,摇了摇头,拒绝了他的欲言又止。

  “枫儿,开封城已至,我和尚青只能送你到这里。剩下的路,你要自己走。”

  是生是死,是青云直上还是低落尘埃……他们遇到了刘秋枫,为了他们的亲近之人,也是因为他的性格脾性还算合他们眼缘,选择了助他一臂之力,指点他收获了一份他如何也想象不到的机缘。

  但一个人的未来到底如何,却还是要看他自己的选择。

  有李妃的关系在,刘秋枫或可凭借恩情脱离樊笼,抹去旧事,但他或许也会就此停留在这一步,仅仅成为他人眼中以太后义子、丞相外孙的身份得以晋升的勋贵;也或许,他会执意承担责任,只求公平无辜,然后以自身的坚韧与才华闯出一番新的天地。到了那时,他们赠予他的机缘,也就不过是锦上添花、微不足道的小事罢了。

  刘秋枫看着两位尚先生温柔期许的眼神,眼眶微热。但他明白,华先生说的没有错,他们已经替他挡去了一路的风雨,到如今,难道还要做小儿姿态,让他们牵挂担忧,陪他再去闯开封府未知的未来吗?

  萍水相逢,无论他们因何而来,又是否当真如他们所说的那般是想要渡他成仙,他们都已经帮了他太多。

  可惜他同昔年的大唐国师一样贪恋红尘,并不渴求成为无所牵绊的仙神,便只能辜负他们的好意。纵使前路艰险,世路多艰,也是他自己的选择。

  “先生,我明白了。”

  刘秋枫跳下马车,看着尚华和尚青两位先生也同他一道下来,负手站在他身前,含笑相望,于是已不只是眼眶发红,眼底也有了湿意。

  但他到底还是没有哭,而是克制住了自己的情绪,露出一丝极微小的笑。

  “这一路来,两位先生的教导令秋枫受益匪浅,仅此一礼,拜谢先生。”

  他屈膝,五体投地,第一次对东华和通天行了大礼。而东华和通天也没有避开,而是坦然受之,而后扶起了刘秋枫。

  坐在另一辆马车上的李妃和范仲华听到动静,也已经下了马车。他们听到刘秋枫的话,同样冲东华和通天欠身,替他们的儿子、弟弟,也为他们自身的一路安稳,谢过二人。

  “你且去吧。”

  面对刘秋枫时一向寡言的通天在东华扶起他后,难得主动开了口。

  开封城是天子脚下,受人道圣人气运庇护。纵使他们与嬴政交好,也不会依仗关系冒犯于他。甚至于,他们会比其他人更加注意对嬴政意愿的尊重。尽管以紫府灵官未及准圣的修为踏入开封城算是无伤大雅,但也仍无意为之。

  所以他们仅是留了一辆马车给刘秋枫、范仲华、李妃三人,由他们自己驾驭着,踏进即将风起云涌的开封城。

  范仲华知晓义弟此时一定心情激荡,主动接过了驾车的活。而刘秋枫也没有选择坐到马车里面去,而是坐在范仲华身边,始终扭头看着他们来时的方向。

  两位尚先生并不是拖泥带水之人,既已告别,便先他们一步离开。

  刘秋枫冥冥之中明白,往后余生,他或许再也不会见到两位尚先生,也无从得遇这样的神仙中人。

  从那日兄长失手打死秦官保,到父亲要带他去秦府偿命,再到他为两位先生所救,又得母亲相劝,最后一路行来开封,遇上义母、义兄。短短时日内,发生的一切都有如幻梦。

  他此前从未想过自己的人生会有这样的转折,如今两位尚先生骤然离开,更是生出了近乎虚幻的感觉。

  但是,刘秋枫想,这些日子的相处总归是真实存在的。无论日后是否还有再相见的一天,至少有朝一日相逢,他能够堂堂正正地站在两位先生面前,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曾有愧于他们当日的援手、这一路的指点教导之情。

  东华和通天送别了刘秋枫,两人行走在外,自然也不用紫府灵官跟随,便也挥退了他们。于是东华也就可以提一提那些通天或许不会主动提及,但他总也不能权当作无事发生的事。

  “我以为你总也会心疼你徒孙。”

  东华和通天都明白,他此时会提起的徒孙是谁。当着刘秋枫的面说起哪吒和敖丙的故事时,东华可以毫不心虚,但面对通天,他总觉得自己在亏待他。

  情之一字,当真是……

  东华在心底自嘲地笑笑,却也没有半分后悔之意。无论是当初顺手而为的算计,还是如今与通天结为道侣,情系于他。

  “若论心疼,我总该更心疼自己的徒弟。”

  道统之争何其残酷,再没有比通天更清楚的人了,更遑论是与天道为敌。

  他若没有足够开阔的心境,或许至今还要为旧事所扰,郁郁不得解。又如何能像现在这般,照拂阐教弟子,仍将三教视作一家,以玄门称之,在提起两位兄长时也依旧一如往昔。

  哪吒和敖丙之间的结局固然惨烈,但封神战场上,阐教与截教弟子之间的争斗,难道又平和到哪里去了吗?

  他若怪东华算计哪吒、敖丙,行事狠辣,那又是否也要怪二哥不顾兄弟之情,怪阐教弟子不顾同门之谊,对他的弟子们狠下杀手?

  所以通天想通后,从不细究其中的是非对错。往事已矣,他只抓住一切之因,保下诸事之果即可。天道只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兴起大劫,总还会有无辜之人牺牲。而截教门下,无论托身西方,亦或魂上封神榜的,总还有他这个师父撑腰。

  “当初三界皆有传言,道阐教灵珠子乃混沌珠所化。加之射日弓自羿死后,落入帝尧之手,后来便不知所踪。此番突然现于陈塘关,虽假托‘乾坤弓’、‘震天箭’之名,却瞒不过紫府灵官,我总也该亲眼去看看。”

  若有混沌珠相助,他日另辟一界,便会轻松许多。玉虚昆仑有元始天尊坐镇,即便东华记忆恢复,也不便找上门去,讨要已经化灵的灵宝一观。但既然元始天尊放灵珠子下界转世,那东华自然是要去一探究竟的。

  至于射日弓……他与它的恩怨,也算是世所皆知了。托巫族大羿借此杀死了金乌十太子中的九个,开启巫妖大劫的“福”,这把弓也有了自后天晋入先天的机缘。

  射日弓品级提升,而后便自动衍化出九箭,补全十箭之数。而那只不曾沐浴金乌之血,最后保留下来的箭矢,也有了胜过其余九箭,遇神杀神之能。

  当年昊天有意令十日齐出,遂命大羿转世之神携射日弓及十箭下凡。

  但众所周知,三界不可能真的失去所有太阳。那么被昊天交到羿手中的最后一箭是为了杀谁,在有些人眼中,也就昭然若揭了。

  不过是羿曾与云华侍长有旧,所以射出最后一箭时心有犹疑,又有帝尧及时察觉到他的意图,按住了他射箭的手,虽然明知羿此时瞄准的是谁,却仍假托“十日皆陨,天地昏暗”,制止了他的举动,也使羿错失了完成昊天密旨的机会罢了。

  所以,也只有嫦娥会天真地以为她和羿不能再重返天庭,是羿鲁莽行事,杀死了天庭九位太子的错。而羿自己则心知肚明,玉帝的疏远冷淡全因自己心软误事,使得玉帝此时的眼中钉肉中刺在大闹一场、令天庭颜面尽失后全身而退,让玉帝失去了杀他的最后机会。

  只是,羿到底是大英雄,他的良心不允许他当真按照玉帝的密旨行事,所以他也不后悔自己最后未曾射出的那一箭。但是,因他之故连累妻子嫦娥亦不能重归神籍却也使得他愧疚不已。面对嫦娥的抱怨责怪,他既不能说出实情,也没有反驳的立场,便只能放纵自己沉迷游猎,呼啸山林。

  后来嫦娥奔月,羿亡于逢蒙暗算,他手中的射日弓与最后一支射日箭,自然也就为帝尧所收藏。帝尧或许知道这件神兵关系重大,不知暗中将它交托给了何人,又藏于了何处。总之自那以后,弓与箭便全都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东华自记忆恢复后,自然会对这套弓箭有所关注。紫府灵官刻意留意,也就发现了陈塘关一个普通的凡人城镇所藏的镇关之宝竟然就是当年羿自天庭带至人间的射日弓与射日箭。

  既有疑似混沌珠的转世之身,又藏有射日弓、射日箭,东华便亲自往陈塘关走了一遭。可惜,混沌珠的说法不过是无稽之谈。但东华看出了哪吒与龙族未来帝君的恩怨纠葛,便顺势而为,以命运撬动命运,使哪吒与敖丙提前相遇,以便他他日施恩于龙族,也使龙族有能力牵制天庭和灵山这两方为天道马首是瞻的势力。同时,使得龙族和玄门的仇怨有挽回的余地,而不至于令他未来想要争取的两方助力彼此结为仇寇。

  所以那时,清源手上才会恰好有可以和东华至真之气相辅相成,凝神塑魂的西华至妙之气。而他也才能够及时传讯杨戬,让他知道,自己有办法相救东海龙三太子。

  元始天尊会给出无犀铃,自然是猜出了暗中动手脚的人是谁,而那时的元始便有了与他紫府合作的意思。至于清源……当时或许没有意识到,但待他回过神来,自然也不会猜不到他在其中的算计。毕竟,若非知晓哪吒和敖丙的关系,他又何必特意传讯给清源,要冒着被天庭和灵山盯上的风险,帮阐教保住东海龙三太子的性命。

  不过一个是于他有救命之恩,平日里多有关怀照拂的长辈,一个是同门师兄弟,想来清源也是两难,方才从来不提起吧。就像清源在封神之战中,明明时常在深夜有深思愁绪,却到底什么都没有说。

  而此番算计,另一个他本未刻意谋求,却仍达成了的意外之喜,则莫过于哪吒出于对敖丙的情谊,反抗之下,使得最后一支射日箭被毫无意义地用在了石矶门下的一个小道童身上。虽然如今算来,却也算是无辜牵连了截教门人、通天门下。

  《封神演义·第十三回·太乙真人收石矶》:“哪吒不知此弓箭乃镇陈塘关之宝,‘乾坤弓’,‘震天箭’自从轩辕黄帝,大破蚩尤,留传至今,并无人拿得起来。”

  我之前写羿帮二郎守着川蜀,大家好像一点疑问都没有,这章终于可以说他们俩的前因了。

  以及上一章我觉得大家都已经开始用枚举法猜幕后黑手了,虽然我觉得确实不太可能有人猜到,毕竟主角总有光环滤镜【不过我默默去第一章 瞅了一眼作者有话说,发现我确实说过我家主角是幕后黑手来着_(:з」∠)_

  呜呜呜,准备立正挨骂,但是帝俊真的不是只知道带娃救人的三好长辈,特别是通天来找他之前。毕竟我前面也写过,他一个人谋划的时候,是满腔决绝,不愿两全的。希望大家还能接受这个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