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历史军事>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第455章 天大的好事啊!

哪怕是有相关的权力,有时候未必需要去使用。

河西这边出现问题,极可能是秦廷暗中谋划并付之行动所导致,涉及到的家族并不多。

秦国的沦陷区被晋国哪些人占了呢?郤氏、旬氏、楼氏和晋君寿曼进行了瓜分,其中以晋君寿曼名下占了最多,再来便是旬氏,郤氏与楼氏各自占了周长二十余里。

“遇上这种事情,管越多责任越大。”楼令已经知道怎么来当官了。

作为一名官员,最应该追求的是事少功大。

楼令喊来几个人,说道:“君上那边你们通知,速度越快越好。”

“中军尉不主导?”长鱼矫问道。

楼令说道:“我身上有巡视各地的差事。”

那件差事是帮晋君寿曼找钱。

到目前,楼令只是巡视了晋国中部和西部,还有北部、南部、东部等着楼令前往巡视。

秦廷做了什么,西部极可能会出现反复,讲责任并不在楼令身上。

长鱼矫错愕说道:“平叛是大功啊。”

对此,楼令笑着说道:“我缺这么一件功劳吗?”

有的是缺功劳的人,比如一同随行的这一帮宠臣。

讲事实就是,楼令察觉到秦廷的阴谋,哪怕接下来不再做什么,本身就是大功一件。

真要是将后续的事情承担起来,无论是出现什么损失,乃至于情况更严重,比如真的让秦廷将失去的土地夺回去,岂不是变成了楼令的罪过。

“你们可以留下。”楼令表现得很善解人意。

禀然第一个表态:“然留下。”

后续又有几个人表态要留下,长鱼矫却是怔怔地看着楼令不知道在想什么。

在秦廷有所动作的情况下,楼令会顾着的是自家的封地,他在发现异常后就已经派人过去,怎么做也进行了吩咐。

察觉到异常后,楼令第二件做的事情是通知郤氏与旬氏,分为派人前往郤氏和旬氏在河西的封地管理人,与派人到“新田”进行通知。

现在,楼令正在干的是第三件事,给予随行的国君宠臣立功的机会。

“我也留下。”长鱼矫说道。

楼令点了点头,善意提醒道:“多说话,少做事。”

选择留下来的这些国君宠臣,他们或许可以承担起一些责任,作为主将带兵却不是他们所能够做到的事项。

讲得不是他们没有带兵的技能或能力,属于国君直辖的各处有邑宰,成为各局部主将的人只会是那些邑宰,一切就因为他们需要弥补过失。

至于郤氏、旬氏或楼氏的封地?他们连进入的资格都没有,带什么兵平什么叛。

这个其实也是他们只能做国君宠臣的原因,窘境之处就在于他们所在的家族凑不出多少士兵,资源什么的更是几近于无,可不就受制于一国之君有多么宠爱,愿意提供他们多少资源了嘛。

“现如今的宠臣,怎么跟大一统王朝的宠臣比?”楼令觉得自己已经够谨小慎微,愿意在这些宠臣面前演戏。

楼令要是得罪这一些宠臣,顶多就是两看相厌,轮不到他们将楼令的官职或爵位撸掉,需要小心的是被设局杀害。

宠臣能够做的真就是设局杀死一家之主,他们没有力量去覆灭某个家族,同样无法干涉官职或爵位的变动。

其实,在当前这种国君与士大夫分权的格局下,一国之君都无法任性地任免官职,赐予或剥夺爵位也同样办不到。

到后面八成的国君宠臣选择留在河西之地,仅有两成选择继续跟随楼令进行巡视。

而楼令巡视全国各地,一共耗费了九个月才返回“新田”复命。

在楼令离开河西之地后,作为司寇的郤至二十天内紧急赶抵。

司寇是个什么官职?它相当于现代的警察总监,手里有一支常备的快速反应部队。

那么就是说,河西要出乱子的情报传回“新田”用了八天的时间,郤至从集结部队到抵达河西花了十一天的时间,办事效率无疑很快。

更后面,楼令因为是处在巡弋状态,送出消息倒是吩咐一下即可,接收消息可就比较没有谱了。

这个也是理所当然,通讯全靠人的时代,没有无线或有线通讯设备,处在游弋姿态之下,哪怕是事先知道巡弋路线,能不能碰上还是靠运气,别说送消息的人可能在野外某处出现意外失踪这一点。

“你怎么不领兵平叛呢?”晋君寿曼的表情比较复杂。

回到“新田”的第二天,楼令才入宫复命。

而楼令本来想拖上三五天,将自家的事情先解决一部分,再来就是了解近期发生了什么事情,完全是晋君寿曼急不可耐派人召唤所致。

回到“新田”的第一天,楼令最先了解的就是楼小白北征的事情。

根据一些纸面的信息,楼小白与狐氏的两万人会合,一起进入林胡的势力范围,大多数时间消耗在赶路上面,每每需要走上十来天或更久才有可能发生一次交战。

传回的信息中显示,楼小白从出兵到楼令巡视完毕返回“新田”城内,他们与林胡的交战仅有十四次,最大规模是林胡集结了两万人与楼小白麾下两万三千多人交战。那也是仅有的一次双方交战规模超过四万人的大战。

而送回相关信息是在交战之前,暂时没有后续的消息传回。

楼令当然会担心楼小白的安危和处境,只是有再多的担心都没有用。他便是马上进行一轮征召,用最快的统率部队速度赶去战场,起码需要消耗两个月的时间,去到地方不是报仇,便是进行纯粹的观光了。

有上面的论断,乃至基于楼氏武士见情况不对会带楼小白跑为前提,才有前往报仇和观光的两项。

关于河西之地发生了什么事情,楼令也从一些情报里面获知。

在郤至抵达河西之地前,各地的邑宰或郤氏、旬氏、楼氏的负责人已经采取行动,抓捕、追捕与遭遇反抗变成当地的常态,一时间到处皆有乱象,区别在于什么时间之内事态被控制起来。

轮到郤至抵达并有动作,只能说他到了哪里都是人头滚滚的场面,各条水系为之变红。

为什么水系会变红?因为当代要大规模处决人,基本上会拉到溪边、河边斩首,方便对血迹进行清洗。该习惯一直维持到大规模处决不再使用斩首这一方式。

郤至在河西之地杀得人头滚滚,尽管显得非常残暴,一下子却是让秦廷无计可施。

楼令就看到一条信息,秦廷本来集结了两万军队要东向,后面重新龟缩回去,接下来更是没有半点动作了。

至于楼令手头最新的信息,显示郤至在当地征召了八千多人开拔西向,后面什么情况就没有了相关的信息。

“寡人跟你说话呢,发什么愣。”晋君寿曼有点恼火。

当前,绝大多数家族并没有相关的情报系统,发生了什么事情全靠碰上才知晓。

楼令自然不能说刚才在复盘得到的信息,说道:“一连巡视九个月有余,臣方有安然所在歇息,一时间未能适应。”

“一再奔波,是会乏累。”晋君寿曼皱眉继续说道:“可是,你在寡人面前失神,很是不敬啊。”

楼令一脸歉意地说道:“君上问及臣为什么不平叛,臣需要先想好,才能回答君上啊。”

晋君寿曼很是恼怒地说道:“新军佐平乱,走到哪杀到哪,寡人直辖之地死了上万人啊!”

秦国沦陷区出现过逃亡潮,尽管没有跑掉多少人,死一批人却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

后面,各处邑宰需要进行震慑,避免再次出现逃亡潮,肯定又要杀鸡儆猴一番,少不得又是死上一批人。

因为很多生产中断的关系,哪怕是从外出运去粮食,各种官员和根正苗红的晋人不会挨饿,刚刚归入晋国统治的原秦人可就不一定,大概率又是要间接死一些人。

那么一再折腾下来,能够猜测到晋国新占区的秦人,怎么都要少两三成,乃至于数量更多。

秦国在东部的人口本就少,一下子又被郤至砍了那么多人头,可不就要让劳动力变得更少了吗?

楼令知道晋君寿曼不止恼怒郤至杀了那么多乱贼,也就说道:“君上,那种情况不杀是控制不住局势的。担负起责任,尽责便是效忠。君上也不想新军佐每一次都请示,结果刚弹压下去又起复,导致死的人更多,死的多数变成晋人,再将占下的土地丢了吧?”

“再者……,君上别忘记真正杀人是谁,他们可是您的肱骨。”楼令说的是比谁都积极的国君宠臣。

军事上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规则,一直从殷商到春秋战国都是这样,还是公开摆在桌面上的规则。

轮到后面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才被禁止,哪怕是再迫不得已的理由,干了会避免什么又怎么样。谁干了好处得不到,短时间内没有被处置也要被秋后算账,大多是被举族消消乐了。

“君上,臣追回的……”楼令故意说到这里停下来。

刚刚脸色还不好看的晋君寿曼立刻变脸,泛起了笑容。

在河西之地提倡和亲自动手杀人的群体,以国君的宠臣居多。他们需要那些功绩,没有比杀掉作乱的贼子更能彰显自己的功劳了。

晋君寿曼的变脸,一方面是不好继续追究,再来则是楼令真给了很多钱。

当然,所谓的给了很多钱,指定不是楼令真的给了“钱”这种货币,其实是各种资产或资源。

“众臣对君上还是尊敬的。要不然,怎么会是臣到哪里,他们主动交出来,愿意帮君上除去冥顽不灵之辈呢?”楼令睁眼说瞎话。

只不过,君主很多时候会被蒙蔽,不就是过于相信人,或是容易犯蠢吗?

晋君寿曼是不是一个聪明人,比较不好进行判断。他就是故意装傻,一定要表现出一副“寡人信了”的模样。

讲事实就是,楼令这一波真的为晋君寿曼获得了好处,极度缺钱的晋君寿曼有那些进项可以再挥霍个一年半载的。

“这一下能够在夫人面前挣回一些脸面了。”晋君寿曼整个人看着很是松了口气。

有些话,作为臣子不好说。

楼令却是正色问道:“夫人欺凌君上?”

“没有,哪有的事。”晋君寿曼先否认,马上又苦着脸说道:“就是太舍得花钱了。”

楼氏负责对齐国的邦交,齐国翁主成了晋国一国之君的夫人,以当代规则来讲的话,楼令是能够管到那位国夫人头上的。

那种“管”不会是楼令直接与她接触,楼令会向齐国庙堂施压,再由齐君环去做相关的处理。

“夫人花君上的钱吗?还是找君上要钱了?”楼令明知道不该问,还是问了。

晋君寿曼直接闭嘴。

当前的政治环境是什么?一国夫人不止有私军,一般是陪嫁而来的军队,她还能够名正言顺地干涉国家大小事务。

只不过,连名正言顺的国君都能够被架空,不就是掌权的大臣不愿意服从命令吗?

所以,真正能够干涉国家大小事的国夫人极少,原因当然是嫁到所在的国家,公族封君或贵族大夫不会遵从。

到了有皇后的时代,反正两汉、两晋、隋、唐、两宋、明这些正朔王朝,法统给予了皇后、太后、太皇太后干涉朝政的正当权利,属于光明正大又名正言顺的干涉权;非认证正朔的王朝,如辽、金的皇后,她们的权力更大,到了元、清才被限制死。慈溪,她在清王朝真的就是一个例外,直接说就是光绪太过无能。

法统给予权力,区别就是用不用,有没有用的渠道,牵扯到的还是个人能力问题。只是有了武曌这一位女帝,皇帝或众臣的警惕阈值直接被拉满了。

楼令看晋君寿曼变得颓废,有心提出告辞。

“中军尉。”晋君寿曼仍旧颓废,说起了南方发生的事情。

晋军南征并未与楚军发生大规模交战,后面晋军更是撤到宋国境内驻扎。

今年,楚国频繁派出使节到“新郑”与郑国君臣接触,楚国以割地的形式诱惑郑国背叛晋国,郑国君臣也真的收下楚国割让的“汝阴”而背叛晋国了!

“上军将等卿,他们不会撤军回国。”晋君寿曼先说这个,随后又说道:“中军将让寡人来年统率中军、新军南下与之会合,届时中军尉定要随同出征。”

今年一直在奔波的楼令,确确实实是错失了好多消息,其中包括中军与新军明年要南下这一条。

楼令用庆幸的表情说道:“幸好瓦解了秦国的阴谋,要不然……”

晋君寿曼开始讪笑。

那的确啊!

郑国又一次背叛晋国,怎么会让晋国君臣无动于衷?

因为楚国和郑国知道晋国不会善罢甘休,两国肯定要做战争准备,直接导致晋国必须严正态度应对。

什么样才叫严正?可不光是态度上重视,还要在出兵规模上足够。

“另一件事情,卿位变动势在必行,邯郸旃退下去,郤犨任新军将。”晋君寿曼讲得是那些卿大夫通过的决议:“届时返回国内的厥卿与罃卿留守国中,中军尉执掌下军。”

啥玩意?

楼令呼吸停顿,整个人看上去呆住了。

那就是下军一样会出动,只是下军将韩厥和下军佐智罃不出征,统率下军的人选变成楼令?

有过这样的例子吗?还真的有,只是不常见。

楼令回过神来,说道:“这……,楼氏能够出动的兵力,怎么都凑不足一个满编军团啊!”

如果楼氏能够出动一个满编军团,楼令就不止会是中军尉了。

晋君寿曼笑着说道:“你跟下军将关系不错,娶了下军佐的妹妹。”

既然韩厥和智罃要留守国内,他们也就有很正当的理由不出兵。

那跟要不要出动下军不矛盾,完全可用其它家族征召部队充入下军。

只是那样一来,以后韩厥跟智罃的官职含金量可就要降低了。

晋君寿曼提那个,无非就是想让楼令说服韩氏、智氏出兵。

“臣……实在没有把握。”楼令说道。

当前没有“国防军”这一类的军队,所有国家的军队都是来自各个家族,哪怕上了战场也是家族私军的性质。

既然是私军,一家之主没有进行纳赋,凭什么征召起来交给让外人指挥?

晋君寿曼收敛笑意,说道:“中军将说了,下军一定会满编,到时候编制内的部队质量怎么样,看你能不能够说服韩氏和智氏。”

也就是说,下军能够是韩氏、智氏、楼氏占多数的下军,也能够是众多中小家族凑起来的下军。

楼令一时间沉默下去。

认真讲,楼令有信心能够说服智罃出动一个“师”的私军充入下军,韩厥那边讨人情也能够获得一两个“旅”吧?

问题是什么?智氏或韩氏真的那么做了,楼氏该欠下多大的人情?

这就等于是楼令为了晋国去欠韩氏与智氏的人情。

在当前的时代,那么干非常不划算!

楼令刚才就抓住了关键,不是晋君寿曼的主意,建议来自栾书这位中军将。

“栾书这是要分化我与郤氏,也是增加楼氏的负担。”楼令瞬间判断出了栾书的意图,至少是一部分盘算。

如果必须保证下军的战斗力,楼令还真要如栾书的建议那般做。

一样是家族的私军,来自不同的家族,战斗力真的就存在区别。

小家族的私军,无论是从装备还是训练程度,真的是一支精锐,他们就不会是小家族。

卿位家族之所以是卿位家族,不光他们的血统好,多少血统好的人爬不上那个位置,肯定跟家族私军的质量挂钩。

小国无强军,大国无弱旅,说起来虽然不绝对,但是例外之所以是例外,因为它就是例外。

楼令没有当场给予晋君寿曼答复,回到家中还在考虑。

“派人到北边,联系小白进行撤军。”楼令喊来了楼冰进行吩咐。

楼冰先应“诺!”,察言观色了一下,低声问道:“要加急吗?”

楼令颔首道:“加急!”

明年,晋国要出动四个满编军团南下,楼令要承担统率下军的重任,楼氏能打的一批人跟随楼小白北征,不调回来怎么可以呢。

与此同时,楼令要统率下军,再怎么拼拼凑凑,下军编制下楼氏私军一定不能少于一个“师”的兵力。

楼小白带着楼氏的五千在练新军北征,不至于全丢在北征过程中吧?

那么,楼令到时候对治下“大夫”、“士”和“徒”下达征召令,与撤回的在练新军拼凑起来,成为一件必然的事情。

“另外,用楼氏的名义,向狐氏征召七千五百人,直接告诉他们要恢复诸夏的编制,别搞异邦的那一套。他们问起做什么,暗示是狐氏能不能重归晋国的关键。”楼令再次补充。

楼冰愣了一下,才应道:“诺!”

狐氏是楼氏的附庸,可是狐氏并非晋国的一份子,同时没有与晋国结盟。

楼令当然能够要求狐氏出兵,否则也不会有狐氏出动两万部队陪楼小白练兵这么一回事。

存在区别的地方是,楼氏与狐氏一块打林胡,跟狐氏出兵纳入晋国军团编制的不同。

那个就如同晋国会要求齐国、宋国、鲁国等小弟出兵,一众小弟虽然归晋国指挥,但是他们的军队并不属于晋军编制之下。

楼令让楼冰下去做事,挥手让站班的仆人退下,很没有形象地直接躺下去,双手枕着后脑勺闭起眼睛。

“不能向舅哥和韩厥借兵。他们肯借兵,一线指挥官也是来自旬氏与韩氏,立下功劳是他们自己的人。”

“立不立功倒是其次,要命的事情是为国征战,反倒是我欠天大的人情,楼氏想还的代价将超乎想象。”

“其实,仅是栾书有所图谋,我就不能满足!”

“中小家族来凑?我倒是能够要求将魏氏纳入下军,想来魏氏在了解情况后,会比我更加积极。”

“中小家族多了好啊!我以前没有机会接触那么多中小家族,统率下军不止接触到了,他们还会是我的下属。”

楼令将该思考的事情捋一了一遍,有了决断也就放空思绪,没有一小会就睡着了。

连续奔波了九个多月,与晋君寿曼见一面还要费脑子,怎么不需要休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