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耽美小说>[综]和古代名人同在【完结】>第139章 当个合格的锦衣卫36

  说起这一次项目划分, 就是没有蛋糕做大的原因,也一样十分的繁琐,不说别的, 单是隔了这么些年, 寻找那些关键人物的后人, 就是个不小的事儿。特别像是那个刘大夏, 干了那么一件万历皇帝都掀桌的事儿,他们能直接上门抓人审案?好歹老头当年与王恕、马文升合称“弘治三君子”,又与李东阳、杨一清被称为“楚地三杰”,这样的人,你真能一竿子就全掀翻了?

  怎么可能,好歹也是深受明孝宗宠遇, 辅佐孝宗实现“弘治中兴”的名臣, 人家为大明也奉献了青春。总不能就因为如今都没弄清楚为啥要偷的海图, 就把人干的好事儿全抹了,凶神恶煞的上门吧。人家可是被明武宗赠予太子太保衔归乡的;去世时时年八十一岁, 是当地有名的长寿长者;还被追赠太保, 谥号“忠宣”。这样的人不是证据确足,不是罪大恶极, 那真心不能随便动。

  以此类推,这当年涉及到的, 和这些东西相关的一干人等,因为时间跨度,因为各种政治原因, 九成都需要暗地里进行细访。若是遇上这些年家族变故大的,比如还是那个刘大夏,被刘瑾这样抄过家的,那麻烦就更多了。这抄家是谁下的手?这抄家时候的各种书籍字画被谁收走了?那图纸在这之前是否已经转手?这些全是需要细细走访,慢慢磨的问题。

  你说,这么多的问题,若是阿玉一个人,这该怎么查?又要查到什么时候去?再一个,张诚说是刘大夏拿走了海图,这就真的是人家拿走的了?嘿,这还真是不好说!就文官和太监之间那点龌龊,老实说就阿玉长久以来的认知,能信一半都是好的。有近半的可能是:他们自己找不到了,又不想粘上什么责任,然后寻了最后接触的人中相对没什么后患的来顶缸。

  就像是刘大夏,人抄家都有过一回了,家里曾有过什么都没法子查清楚了,这不是最好的顶缸人选是谁?所以啊,阿玉觉得,靠着他们提供消息,到这些官N代那里去寻,真心不靠谱。有这个功夫还不如从别的地方想招呢。

  反过来撸一遍,你就会发现,从现有的最先进的船只的来源去寻,或许反而更快。在最接近海的地方,因为在那里,有整个大明最嚣张的海盗,有最壕奢的海商,有搏击海浪最勇敢的船员,还有那隐藏在一个个大户门下正延续着宝船工艺的船匠,所以他的关注点依然在东南。

  他相信有了这些人,哪怕是那郑和留下的再没有了踪迹,也一样能靠着这些人重新拼凑出一些,最起码那什么马六甲,东瀛等的海图,目前近海驾驶的船只等,总不会落了空。若是有当地锦衣卫配合,那……就锦衣卫往人家里塞暗探的本事,指不定消息一过去,就能有点眉目送过来呢。这速度能快多少?

  “阿玉,你不去?这一趟的外差油水可不小,上次去的那个,才一个多月,就带回来了千把两银子,你如今可是百户,去了,只怕三五千都是有的。”

  锦衣卫作为十二卫里头最特殊的亲卫,关键的一点就是把,从建立开始,那日子过得就像是做生意,越是活多,越是事儿烦,他们这收入就越好。反过来说,要是大明的官全成了海瑞了,那完蛋了,锦衣卫都能饿死。

  恩,说远了,反正吧,这也是为什么阿玉会这么利索的将活计送到锦衣卫头头那里的另一个缘故,好处太大太多了。自古以来,任何地方,任何群体,吃独食什么的,从来都是犯忌讳的。更不用说在锦衣卫这样一个属于军事单位的地方了。哪怕是没那么麻烦,你要想一个人一把抓,那不好意思了,就是不给你背后捅刀,估计也会不声不响的下两个绊子。那样你这事儿还能干?

  倒是阿玉如今这样,往上那么一推,这名声人脉的,一下子全起来了,只要是耳目灵便,知道这接活的人是谁的,看到阿玉都会露出几分笑脸来。甚至有几个往日不怎么熟悉走动的,还会凑过来透几分其他的消息示好,比如这一次出外差,可能有的好处之类的。

  “谁让我现下属于经历司呢,这整理消息才是正职。”

  “哎呦,那可亏的慌,这样,哥哥我和其他几个下去的人说一声,别的不说,这土特产什么的,总要给你弄点来,不然白瞎了你这情分。”

  情分?呵呵,真说起来,这几个认识也没多久吧,还是那种看见了点个头的,这情分……来的可真是猛烈。

  感情猛烈的其实不仅仅是京城这些锦衣卫,真说起来,近几年,哦,或者说,阿玉折腾的这几年,全国各地的锦衣卫那都相当的有激情。恩,愣是谁,一年总有那么几十个家好抄,估计这激情也一样猛烈的很。全是银子闹的,别忘了,按照惯例。抄家得来的三成东西,那可是属于辛苦费的。想想这几年万历皇帝专注抄富豪的路子,想想那些被抄入国库的银钱田产,哎呦喂,这地方上,好些锦衣卫家产都翻了番了,而且还是光明正大,名声言顺的翻番,你说,有这么些例子摆着,其他还没轮到的锦衣卫们这心有多火热?暗地里盯着那些奢遮豪门的眼睛都是红的,警惕的半夜都能睁着一只眼。生怕这些人家来个财产转移,让自己家未来收入减少。

  在这样的情况下,东南一片的锦衣卫们猛地接到来自京城的最新消息,说是上头盯上了海商,你说,他们这是啥心情?眼睛里都快直接闪出银花了好不。那可是这一带最有钱的人家了,若是能成……哎呦妈呀,一家子彻底翻身就靠这一锤子买卖了……

  你说啥?勾结的?通风报信的?亲,这是你不知道人锦衣卫的操作。别看整个大明朝从头到尾,这锦衣卫三个字都威风赫赫的,可实际上这人数……也就那么点。分布到各地的,多数都是暗探,不是披着小商户的皮,就是当个什么文书小吏的。而作为处在中下层的暗探和这些大豪商能有多少关联?

  即使有那么几个可能有关系吧,就这身份,日常混的那点好处能和这抄家之后的肉多?再说了,往日靠着身上的这层皮,混点好处越久罢了,毕竟千里为官只为财嘛,可如今上头指名道姓的要折腾了,你还敢瞎来?自古以来,特务组织这样的地方,内部手段永远比外部的手段更狠,一般人可没这么大的交情,让他们拼命。好好干就能发财,他们哪里会不听话。

  所以喽,结果就像是阿玉想的那样,当地的专业人士提供消息那是相当的迅速,准确,从谁家有多少船开始,到谁和谁勾结,谁家有船厂,谁家海上有岛,到谁谁谁家里和海盗关系密切,谁谁谁和□□的海商是合作伙伴等等,一条线就这么串了起来。

  而当这线索一点一点的在阿玉的手中链接起来之后,阿玉那真的是重重的松了一口气。还好还好,这些混账,虽然贪财的厉害,连着海图都能因为利益给了外国人,可到底还知道什么叫留底。看着他们这船只数量,看看他们的人员配置,就知道,这些人手里必定还有一份图纸,那些跟着出海的人手里也必定还掌控着一部分海图。

  “怎么样,下头消息来了没?那些大人的后人那里可查到了什么?”

  作为百户,还是个能和皇帝说上话,接上任务的红人百户,阿玉在经历司已经有了自己的办公室,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下属。这些日子,一张张的消息被送来,一个个的关系图被圈到墙上的白布上,搞得就和军事会议一样。弄个整个院子都肃穆了几分,连着上头的大人都忍不住过来看了几眼。而上头关心的结果就是,下头干活的人手脚越发的利索,速度越发的快了。真的是让阿玉好好的感受了几分当初当宰相时的滋味:天下尽在我手……

  “还能是什么,好几个所谓的清官家里都富的很。只是瞧着样子,那些所谓的海图之类的却没有。就是西洋的物件,看着也有些陈旧,不像是新得的,倒是价值上瞧着还成。我想着,是不是这些个和东南那边……”

  可惜,即使再怎么利索,锦衣卫的人员素质就决定了他们的调调,听听这话说的,就不像是个正经人,倒像是那种踩盘子的。更要命的是,边上符合的也都是一票里货色,让阿玉的宰相梦瞬间浇灭。

  “也有可能是分赃不均?或者让人上墙抽梯?再或者太蠢让人涮了?都不是什么善人,我估计啥情况都有可能。”

  “若是这样,这些人以后或许有用,赶紧的,查一下他们可有往来信件之类的。礼单也行,陈年的账本子里应该能看出几分吧。”

  “咦,要这么说,这些人家的陪葬里头估计也有线索……往那几个当年的人墓里寻寻,估计线索不少。”

  “你行了啊,不到万不得已,这事儿可不能干,万一漏了这可就麻烦了。那帮子读书人,估计都能直接上吊。”

  呵呵,阿玉已经差点目瞪口呆了好不,这一个个的套路可真是够深的,更要紧的是,连着挖坟掘墓这样的事儿,他们考虑的也不是不能干,不可以干,而是被发现之后的麻烦,说明他们干的很没有负担啊!周围这都是什么人啊,和他们比起来,阿玉感觉自己真的是太善良了。

  恩恩,赶紧转移话题吧,不然这吃惊的表情要是让手下人看到,自己这官当的可就没了威势了。

  “行了,动静先别那么大,上头到底怎么说还不知道呢,弄不好,咱们反倒是吃亏。来,看看这里,这几家,瞧着不起眼,却正好和双方都有联姻,而且上一代人里,这联姻也没断,你们查查,说不好人家这所谓的不往来……”

  “大人,您是说,他们有可能藕断丝连?故布疑阵?哎呦,这都多少年了,这都是想啥呢?难道是做贼心虚了?那这心虚的可有点慢啊。”

  “行了,少废话,一并查了,泄露朝廷机密,贩卖朝廷国之重器于外罪名若是真成立了,那这些也算是九族之内,都逃不了,管他心虚不心虚呢。倒是咱们,这会儿不查清楚了,到时候慌手脚的可就给人看笑话了。”

  “行嘞,您请好吧。”

  阿玉年纪真的还小,下头的好些都比他大一轮,可就阿玉愣是让这些人一个个的听话的不行,办事儿十分的顺溜,靠的是啥?就是这份本事,看看这分析能力,看看这眼尖的程度,骨头里头都能挑出肉丝来。

  是的,对于锦衣卫来说,查的人越多,这肉就越多,这样的好上司,真是千年难求啊,他们跟的紧着呢。

  安排好了接下来的工作,已经有了一定收获的阿玉接下来要做的事儿自然就是赶紧的通知皇帝了。多积极汇报什么的,对于当人下属的来说,那是永远都不会吃亏的,这职场经验,阿玉绝对相当的丰富。不说怎么怎么让皇帝高兴之类的,好歹也要让皇帝知道一下自己这些人最近在忙乎什么,讨点苦劳是吧。

  不过今儿他没能顺利的见到皇帝,在宫门口就让张诚给拉住了。为了啥?嘿,依然还是本职工作,皇帝遇刺了,阿玉作为锦衣卫要赶紧的查案啊!

  “尸体可有?武器呢?都在哪儿?”

  “西面,东厂的人看着呢,阿玉,你小子审案子咱家是知道的,细心些,一定要尽心。对了,别让那帮子文人得了先,这万岁爷出事儿,他们……”

  张诚的表情相当的微妙,阿玉突然秒懂了……正德皇帝死后嘉靖入宫……呵呵,这是有前科啊!难怪了。

  作者有话要说:  郑和海图去哪儿

  有人说是偷了,有人说是烧了。

  按照目前来看,不可能是烧了,因为《大明律》明文规定:凡弃毁制书及起马御宝圣旨,起船符验,若各衙门印信及夜巡铜牌者,斩!若毁弃官文书者,杖一百!仅以法律说,刘大夏若真做了此事,下场可想而知。而偏偏人后来官做的顺不说,还很不小,这足可证明,当时东西肯定没出岔子。既然烧图的不是刘大夏,那么郑和海图去哪了?

  有证据说明,即使刘大夏过世几十年间,官方渠道依然可以查到郑和海图风貌,还收录进图书里。实证如下:

  1.由明朝茅氏家族历经三代心血修成的军事百科全书《武备志》中,就生动呈现了郑和海图的图纸风貌,是为今天研究郑和航海的关键资料。第一代修撰者茅坤,当年正是嘉靖年间的兵部车驾司郎中,第二代修撰者茅国缙也是工部主事。以第三代主修茅元仪自己的话说,正是祖上俩代人的集合抄录,积攒了如此丰富的资料。

  2.南京图书馆古籍部现存的《明史稿》中,更清楚记录了郑和舰队的规模航线乃至技术配备,这些只有海图资料中才可钩沉的关键内容,正是来自于清初组织编修明史时。

  对照成书的《明史》,更加令后人惊奇的是: 那些存在于《明史稿》中的郑和舰队细节到极致的技术资料,却在乾隆年间《明史》成书时,几乎大段被删掉!

  也就是可以确认:清朝建国时,郑和海图依然在!即使朝廷里头难寻,那些官员也知道该从那里找!

  但令人痛惜的是,除去这些蛛丝马迹,原版的郑和海图,那见证一代中国航海人心血智慧的结晶,却真真切切不见了。所有对于这些原始历史资料的消失的怀疑线索,都应该聚焦在清朝以后,而与刘大夏无关。

  以明史研究学者韦庆远的原话说:明代档案之所以保存不多,一因明清之际的战乱,二因清代乾隆时期修撰(明史)之后,按照当时惯例,对所依据的档案史料往往弃置甚至烧毁掉。

  而《南京日报》在2005年对南京大学权威明史教授潘群的访谈里,这位老教授在综合了各方面的证据后,更给出一个石破天惊的答案: 毁掉郑和海图的,极大可能性是乾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