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历史军事>废话三国:董卓你得支棱起来啊>第286章 东廷之制,文和之见

图穷匕才能现,你开始就拿刀子出来人家是会翻脸的。

所以投效之后最先给的都是甜头。

一个一个的加官晋爵,连底层士兵也都会有赏赐。

东廷这会儿财大气粗,掏得起。

董越这边也担心办不好自己族叔义父的遗愿呢。

他年轻时候是个跋扈的性子,到如今渐渐年长,大概是在二颖身边当二把手太久,反而沉稳谨慎起来。

说是永镇凉州,其实也就是那么一说,他不觉得真能实现。

能保住他这一辈的富贵他觉得都很了不起了,毕竟有绍宝和刘景升前车之鉴。

封他为镇西将军并成立凉州镇抚司这事儿,提前跟他有通气儿,董越喜出望外。

他还担心给他个凉州牧的头衔,让他做民政官呢。

关陇与司并隔得近,这边的情形他们也探听得清楚,间或有三辅瓷工并流民亡命往司并这边偷溜。

董越也清楚东廷规矩是民政官不管兵。

但他手里要没兵怕不光是镇不住西羌,连手底下那帮子大小军头也搞不好要翻天。

现在开府建牙的镇西将军,独为一地的军事领袖,他很满意。

彻底归顺东廷,原二颖手底下的军头们也未必各个都甘愿。

他们和冀州以及荆州那边可不同。

他们基本都是关陇人士,本土豪强,背后都有家族利益的。

即使知道东廷地面儿上大家都过得富裕,但却并不是多向往。

东廷地面儿上的世家豪强没什么政治特权,只是有钱的普通家族。

在他们看来只是单纯有钱那不是随便人宰割的羔羊,皇家想什么时候朝你下手就什么时候朝你下手么?

这会儿完全是靠着董越在二颖阵营的威望强压着。

董越熟悉手下情况,难免对麾下各部处置跟荀彧郭泰他们商量着来。

他又主动提出送二子入京师效力,这就是送子入质了。

差不多完全取信于东廷了,荀彧做主干脆把东廷这边的算计跟董越说清楚了。

毕竟之后也得他配合。

意思是你孩子送不送过来没所谓的。

董越就只有那俩儿子。

只要你配合你们家会一直是凉州西羌镇抚司的头儿,陛下也亲口许了镇西将军这衔儿你们董家可世袭罔替。

但官职世袭这先例不好开,所以只能按照这个执行没法儿公开,你心里知道就好了。

结果董越却坚持。

他说就算朝廷许他董家世袭镇西将军位,以后都用弩枪了我孩子如果不熟习弩枪之道岂不是误军?

就当他们是来学习的好了。

弩枪之阵的使用之妙除了京师还能在哪里学到?

是荀彧发现了他神情有异,问他为何如此坚持?

董越这才说了,说是贾诩跟他说,若不想归顺就别归顺,违背二颖遗命也无所谓。

要归顺就要归顺个彻底,毫无保留并且东廷做什么处置都不能有怨言,甚至要主动迎合。

不然归顺夹生了肯定没有好下场。

李儒204年就病死了,这会儿贾诩已经是二颖那边的首席谋士。

不过凉州加三辅的治理方面二颖多倚重蔡邕,贾诩的谋划多发挥在军阵方面,所以跟董越走得更近些。

二颖临死有这么道遗表,其实受蔡邕贾诩这二人影响颇深。

蔡邕那是有些迂腐,秉承原本的儒家正道才劝二颖彻底归伏天子。

贾诩早些年还曾经献计二颖,诱惑吕大憨批助行废立,攻打皇宫之策也是他所献。

但两策皆失,二颖虽然颇为不满却没让他背锅,后期还逐渐对他重用。

他计虽毒,人却是不错的,因此对二颖愈发尽心尽力。

这些年见得东廷一系列的骚操作,他是蛮佩服的。

因此从董氏的长久利益考虑,他多劝二颖跟东廷保持友好,甚至劝二颖跟东廷保持步调一致。

他倒是多少能看得出来庚哥用二颖吸引火力的图谋,倒没有劝二颖请辞太师之位。

此时西廷的三公,董越为太尉、蔡邕为司徒、贾诩为司空,这仨是一起来为太师二颖报丧的。

蔡邕与卢喷喷相见,那是经年老友各种絮叨,荀彧却请董越将贾诩请了来,一同商议。

贾诩也不客气,很是在后续处置中加了些自己的主意。

贾文和被陈寿评为算无遗策,将他与张良、陈平相提并论。

《唐会要》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

他精通兵法,着有《钞孙子兵法》一卷,并曾为《吴起兵法》校注,算得上是真正有本事的人物。

但凡被他认定为敌人,他对付起来那是丝毫不会留手的,因此才有毒士之名。

但平日与人相处,却多有为唐妃传讯献帝之类的怜悯宽仁之举。

荀彧见之心喜,不免想替东廷延揽此等人物。

但贾诩现在身份吧,却着实有些尴尬。

按旧制他为三公之一,那是太师太傅之下最尊崇的官位了。

董越能被封镇西将军,那是他奉还太师印绶的时候同时请辞太尉之职。

蔡邕贾诩虽然一并请辞,但当时诏令并未恩准。

按照现在的惯例,他们仍旧需要统领西廷诸多官员。

你给他什么职位合适?

其实现在如果太师之位不给出去,西廷那帮子官员倒的确不好安排。

举荐制上来的,各个身后都是世家大族,全部罢免了也不现实。

但要用的话又无法融入现在的东廷官员体系。

并且从骨子里那都是老一套的官场思想和操作习惯,硬塞到现在的东廷体系里头只能破坏现行制度的运转。

难说有几个能如贾诩这般对东廷制度有研究有见解的人物。

想到此处,荀彧叹了口气,他突然觉得如陛下所言,再弄个太师出来也不错。

旧官制全部塞给太师的西廷,也免得变成东廷的累赘。

贾诩似笑非笑,看向荀彧的眼神中带着些调侃和戏谑。

他一直也挺欣赏荀彧在迎合陛下新政方面的建树。

但从重返京师之后,才发现这人居然有几分痴。

一些方面的确挺能算计,一些方面却看不明白。

但在看不明白的前提下居然能将那位陛下的意图推行到如此地步,那是真的很行。

只是到达京师之后也曾听闻,东廷群臣正在建议陛下取消太师之衔。

“殊不知,今上太师之设,乃为帝位之副车么?”

他有些好奇今上到底如何跟这帮臣下沟通的。

以贾文和之精明,如何听不出荀彧的招揽之意?

如今东廷陛下之下以太傅为首,这就跟西廷以太师为首呼应。

但谁都知道卢植久不理事,当今的东廷,实际的掌控者是太傅长史荀彧。

荀彧又为西平郡王之师,这是理所应当的下一任太傅人选了。

贾诩也挺想跟荀彧配合,融入一下他觉得精妙的东廷制度之中。

但为什么他们太师治下三公请辞,陛下不准之后他没有再度请辞?

因为他知道,陛下应该是留着旧三公牵制新太师呢,去掉一个太尉留为己用已经足够了。

还可以说是东廷容留前太师亲眷。

再准辞西廷官员那就有点太过不尊重新太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