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历史军事>废话三国:董卓你得支棱起来啊>第274章 徐元直与《隆中对》

反正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事儿,诸葛孔明是没认。

因为历史上太和二年(228年),诸葛孔明率军北伐,听闻徐庶与石韬官职都不太高,感叹过一句话。

“难道是魏国的人才太多了吗,为什么连徐庶与石韬这样的人都得不到重用呢?”

看似是捧徐庶,却透露了太多。

如果徐庶对备崽儿这边有什么承诺,或者没承诺却故意隐藏才能,你诸葛孔明这么说不合适吧?

不是得了便宜还卖乖么?

就有点故意恶心人,劳资为了表示心向你们而隐藏才能不发挥,你特么还阴阳劳资官职小。

你搁这儿感叹尼玛呢?

于理不合,孔明也不是这样的人。

目测身在曹营心在汉,是后人捧徐庶时为了掩盖他一辈子没什么高光时刻亮眼表现,生编出来的说辞。

当然笔者只是指出一种可能,这种可能未必是真相。

或者徐庶真如大家以为的那样牛掰,人家只是不想发挥,没那个必要向咱们这群俗人证明而已。

(怕了怕了)

记载说徐庶是因为长坂坡之战家眷被曹军所获,为了保全亲妈不得已投奔阿瞒的。

这事儿还成全了徐庶的孝名。

但没任何记载明确说过阿瞒拿徐庶妈威胁过徐庶,甚至当时徐庶都不具备能收到这种威胁信息的条件。

所以他是主动的。

而且徐庶一辈子在曹营勤勤恳恳,魏国史书还有为他立传。

裴松之注三国志曰:“《魏略》列传以徐福、严干、李义、张既、游楚、梁习、赵俨、裴潜、韩宣、黄朗十人共卷……”

徐庶徐元直原本跟诓了始皇帝的那位方士同名,后来杀了人避祸才改名徐庶,立传时用了他的本名徐福。

他在曹魏任职一直做到病死,阿瞒时代并没有获得重用。

在223年魏文帝曹丕时代,徐元直才被封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这也是他官职的巅峰。

如果当初真的是被逼着投奔,完全可以事后致仕淡出。

你只要不投备崽儿就行了,何必不情不愿做到死?

这事儿吧,它更像是一场和和气气维持着体面的分手。

双方都承认一个说得过去的借口。

就跟你辞职时跟你老板说,我妈病了我得回去照看一阵。

可名其曰:妈遁。

居然跟陈登一样摆脱了备崽儿的魅魔光环的影响。

徐庶真实的离职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

他是颍川人,颍川当时像徐庶石韬之类避祸荆州的士人一大堆,后头基本都投了阿瞒。

徐庶先投了备崽儿,后头投了阿瞒的同乡好友捎信儿跟他说,过来这边吧我们都混得不错。

别小看这种召唤,那个时代的同乡同郡抱团力量是个人的一大资本。

东吴的淮泗集团备崽儿的荆楚集团阿瞒的颍汝集团绍宝的颍川派和南阳帮吕大憨批手下的并州系。

用流寓打压制衡本土也是有讲究的,你要保证流寓团结就最好尽量用一个地方的人。

高顺和鞠义这两个牛掰人物是怎么个际遇,这就是身边没老乡的下场。

徐庶心动了,但是吧备崽儿对他又不错。

他就只能委婉的给自己找后路了。

先推荐了诸葛孔明接替自己的位子,然后送走家眷,最后在备崽儿长坂坡兵败之际,妈遁就用上了。

你都做到这一步了,我能说啥?

应该是早都跟备崽儿说开了,双方留着体面,一致承认妈遁成立。

再次申明,笔者只是指出一种可能。

孔明是什么个情况呢?

别信什么他本来想耕读于南阳。

之前还去拜见过备崽儿呢,只是备崽儿忙着编牦牛尾巴没顾上理他。

他其实是避祸南阳的徐州琅琊郡籍人士。

虽然很可能看不上糜竺糜芳他们,但却跟他们是确确实实的老乡。

徐州四杰简雍、孙乾、糜竺、曹豹,其中仨都跟在备崽儿麾下。

徐州派在备崽儿麾下势力可不算小。

所以诸葛投备崽儿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徐庶作为好友推荐了他,接自己的班填自己的坑。

但为什么又闹出个三顾茅庐呢?

之前劳资就去拜会过你,结果你看劳资年轻没给脸,这会儿又来找劳资。

孔明那会儿也年轻,才二十多呢,谁还没个脾气啊。

你心不诚别想劳资帮忙,所以才开始考验备崽儿的诚意。

这事儿发生的时候徐庶还没走,估计私底下还在给备崽儿支招。

不然备崽儿虽然流亡却也是一股子势力的首领,不可能随便一个人才就做到这种地步。

这才有备崽儿前倨后恭,前面不理人家后头又跪舔人家的典故。

他也着急用人啊那会儿。

然后就是着名的《隆中对》。

备崽儿一听,真特么香啊。

所以才果断放走徐庶徐元直,成就他妈遁的美名。

《隆中对》是诸葛亮的出山之作。

以其对政治、军事形势的精准预判而称誉当时,流芳后世。

定策隆中之际,赤壁之战尚未发生,而之后的历史进程则与《隆中对》的预判存在惊人的一致。

如果排除《隆中对》系后人伪作的情况,这篇策论的潜在价值便愈发难以估量,堪称战略构想的典范之作。

但这么伟大的战略构想,却不幸倒在了“身率益州之众出秦川”的最后一步,未能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夙愿。

是因为战略还不够完美吗?

粗看似乎是的,因为《隆中对》的原始设想当中,存在某些难以调和的矛盾。

比如“结好孙权”与“跨有荆益”这两项目标,根本无法同时实现。

东吴不可能坐视备崽儿这个流浪势力小卡拉米,在自己眼睛头上坐大。

因此在备崽儿占据益州的一刻起,东吴袭击荆州便已提上日程。

这也是日后蜀汉北伐,只能“率益州之众出秦川”,却无法“将荆州之军向宛洛”的根本原因。

是诸葛孔明智计不足吗?

当然不是,而是因为《隆中对》根本不是为备崽儿量身打造的。

就算诸葛孔明多智近妖,大抵也不可能在备崽儿三顾之后拍脑袋就想出来《隆中对》这种级数的战略构想。

当是遇见备崽儿之前孔明殚精竭智数年才想出来的。

结合孔明当时身处的位置,《隆中对》大约是站在刘表刘景升立场上,进行的筹划。

只有刘表刘景升,荆州原本的拥有者,才能实现“结好孙权”与“跨有荆益”这两项目标。

这篇策论本应成为孔明在刘表那里的进身之阶。

但可惜,刘表麾下却不可能有这么重要的位置让给孔明。

他是靠荆州本地豪强起家的,还得娶本土豪强的妹子结好笼络本土。

在此之外,刘表竭力扶持的是兖州山阳郡他老家的乡人势力。

他手头但凡重要的位置,都不可能轮到孔明这个徐州流寓。

刘景升自己也不自由啊,唯才是用不是嘴上说说就行的。

其中牵扯太大。

想只凭一番奇谋上位,孔明还是太年轻。

当时尚年轻且名声不显的诸葛孔明,估计连献策于刘景升的机会都捞不到。

《隆中对》这种级数的战略构想,就算是孔明,究其一生也很难提出第二个。

毕竟是对时事潜心研究后见缝插针的腾挪之作,倒让备崽儿捡了这个便宜。

也所以,才会给《隆中对》留下了这个致命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