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历史军事>废话三国:董卓你得支棱起来啊>第259章 世袭罔替与势在必得

他倒是很赞赏许攸信口开河给裴绾开的条件。

与周庙五姓类似的世袭坊营,听起来就很牛掰的样子。

阿瞒干脆加了一把火,顺带着配合许攸的说法,给裴绾弄了个官职。

帮他盗墓发丘的叫摸金校尉,世袭周庙双坊经营的他给弄出来个奉贤校尉的衔儿。

原本想叫俸贤的,打着圣贤们的名头给咱赚缗钱,并负责给圣贤们的祝祭发薪水。

可这么叫太露骨钱味儿太重,显着对圣人不恭敬。

所以阿瞒就不当人的把俸改成了奉。

也可以叫奉圣,却跟孔老夫子的奉圣王的头衔撞名了,不合适。

阿瞒让许攸告诉裴绾,这官职可以给他们闻喜裴家世袭罔替。

他治下所有周庙的双坊将会世代都归他们闻喜裴氏中的裴绾子孙经营。

其实也就是这么一说,但凡世袭罔替最后都没好下场。

原本出现在魏晋爵位承袭制度中的世袭罔替制提前出现了。

从魏晋开始,王爵世袭制度被区分为世袭罔替和普通世袭。

普通世袭次数有限,每传承一人原有爵位就会降一级。

这种降等袭爵制其实是两汉跟二十等军功封爵制一起,从秦制里头承袭下来的。

秦制最喜欢刺激平头老百姓对军功的渴望。

他们担心有爵位者的后代,会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混吃等死。

你这一代不立新的军功你们家爵位就会比你爹那一代低。

连续不立军功就连续低,一直低到家里彻底没了爵位。

秦制还是继承一次降两级,祖宗那会儿拒绝阶层固化那是拒绝得相当坚决。

两汉不比战国春秋,没那么多仗可打,所以降得没那么狠。

但很明显世家豪强们对这种制度深恶痛绝。

所以皇帝是从世家豪强中登顶的魏晋两朝,才针对他们的痛点推出世袭罔替的这种特殊爵制。

世袭次数无限,承袭者继承被承袭者的原有爵位,不降等。

你功劳达到一定程度我给你封世袭罔替的爵位,给你画子孙后代吃不完的饼。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种世袭罔替制度下养出来的,不是觊觎皇权的野心家,就是混吃等死的废物点心。

所以到宋代,世袭罔替基本被取消,更出现了不能被子孙继承的终身爵。

本来是用在爵位继承上的制度,应该在阿瞒脑袋里早就有这想法了。

他提前拎出来用在官职上了。

可咱们也说了,有免死金牌的一定会死,拿世袭罔替的也一定会被夺爵。

因为有免死金牌的胆儿壮。

基本都擅长作死,一般都会在作死的红线上反复横跳,逼着皇家耍赖皮。

而世袭罔替只是说继承的时候不降等不废除,不代表你平时作妖我不收拾你。

甚至你家族连续在这个位置上传承多少代,没作妖皇家也觉得你威胁到劳资地位了。

也会找借口收拾你。

自认为能给子孙留下个金山,其实不是啥好事儿,反而是祸端。

可这时候阿瞒拿出来,它新鲜出炉啊,听着都香。

阿瞒倒没介意许攸在小皇帝地盘儿上跟裴绾说除司并全归你管的话。

他这会儿心里头想的是,等老子彻底消化幽冀青徐,劳资就去谋太师位置。

讲道理那时连司并,按小皇帝自己立的规矩来说,都算是劳资治下。

他没觉得许攸说这话冒犯到庚哥了。

只是按照庚哥那边颁布的模糊政令,太师位是推选的,而且有任职年限。

那你凭什么许给闻喜裴氏世袭罔替的奉贤校尉呢?

太师不能世袭,可劳资手里幽冀青徐兖加豫的地盘儿不是可以强行世袭么?

就算劳资不扩张了,子孙如果继承了劳资手里传下去的六州,还拿不到太师位,那岂不是太废?

况且他这么许诺还能把闻喜裴氏绑上他的战船。

劳资曹家的太师位不灭,你们闻喜裴家的奉贤校尉之职不绝,你说你跟不跟劳资混?

阿瞒觉得,有这么个奉贤校尉的衔儿,应该完全能够打动乐于经商的闻喜裴氏了。

他让许攸先跟裴绾说这个。

看经过他包装过的曹氏治下周庙双坊经营权能不能打动裴绾和闻喜裴氏。

如果已经够打动,那就不用继续往外掏底牌了。

这可是你们可以世代传承的长久利润。

一成虽然少点,但这样子一闹它就稳定啊。

他甚至授权许攸将他图谋争夺太师之位,成为西廷之主的信息透漏给裴绾。

反正实际掌握大汉十三州之中的六州,他迟早得走上这条路,没什么好遮掩的。

如果这样都不行,他也同意从他手里的五成坊利之中再让一成出来。

这是他的底线。

但他跟许攸说了,这一成是你最后的筹码,你可别轻易往出给。

跟你那一分坊利是绑着的。

这一成里头每多给出去一分,许攸那一分里头就会少一厘。

一成全给出去,许攸这活儿也就白干了。

许诺给他的一分利也就没有了。

许子远你也别怨,因为你办事不力才会让劳资多掏一成坊利出来。

那你特么还有什么资格分走周庙坊利中的一分?

接到阿瞒的书信,这会儿许攸也牙疼了。

阿瞒还是个挺舍得的人。

他要坊利是为了军费,请立周庙就是为了能以一种更婉约柔和的方式,从他治下豪强口袋里头掏钱。

许攸可是个贪财的家伙。

阿瞒一说世袭罔替,他马上想到那坊利的一分利岂不是也是他们许氏他许攸的子孙世袭罔替的福利?

这样的东西别说让一厘,哪怕是让一毫出去都会让他痛彻心扉啊。

他拿定主意,要不是到绝对万不得已,这一成坊利他一丁点儿都不会往出掏。

而在阿瞒与许攸书信往来商量的时候,荀氏两兄弟也碰头了。

荀彧原本是站在反对阿瞒请立周庙立场的,因为他觉得风险太大。

听完裴绾从许攸那里带来的汇报之后,他只是觉得头疼。

有些难办呢。

因为曹侯阿瞒对推进这件事的意图颇为坚定,有点势在必得的味道。

让他觉得不好拒绝得太生硬,不然搞不好会搞到两边敌对起来。

打仗其实荀彧没在怕的。

他们这边才是正统。

而且他觉得以司并现在的军力,哪怕保守点向外进取还力有未逮。

防守起来以三军二营的实力,绝对数量虽然不占优精锐程度却绝对是碾压级的。

何况以他们现在和南匈奴的关系,一声令下估计南匈奴王庭能连老窝都让给鲜卑,倾巢而出来帮忙,

他不觉得谁能打得进司并。

甚至他有时候觉得向外进取也未尝没有实力,实在是因为陛下有些怯战。

所以满朝公卿才形成了惯性思维,一门心思想着苟。

荀彧可是个很有胆魄的家伙。

即便如此,荀彧还是担心会跟阿瞒闹僵。

因为闹僵之后不光是打仗的事儿,生意估计也做不成了。

瓷器卖不去阿瞒治下的六州,司并豪族一样会不满会有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