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历史军事>废话三国:董卓你得支棱起来啊>第153章 未来的朝廷架构

“家主何事?”听闻他的惊呼,便有婢女前来询问。

“无事。”荀彧伪装平静的挥手驱逐开婢女,不使她们近前。

眉间却禁不住褶皱出一个深深的川字。

他拿毛笔蘸了浓浓的墨,将自己方才写在纸上的字迹全部涂去。

但始终不放心,恐有人从新旧着墨分辨出了自己方才的字迹。

细想了几回,终究是拿起桌上那张白纸,撕扯成纸条之后放到油灯上点燃。

直至看见它们燃成灰烬。

写着字的纸虽然很快焚烧殆尽,但曾经书写的内容却在荀彧脑中反复浮现,翻起惊涛骇浪。

他在揣度这个小朝廷的架构,所以刚才在纸上列出了三条线。

第一条是县令郡守这一条一地主官的线。

田税归县,所以当地士绅推举的每一地县令,肯定不吝鼓励开垦田亩。

要摆脱每五年就要为一县士绅挟制一次的现状,他们肯定会根据朝廷定的考绩条件,拼命往上争取升郡守的机会。

手头钱又多,兴修水利造桥修路造福于民的事情肯定会很热心的去做。

为了能做更多事,也会对导致田税严重下滑的隐田隐亩严查死守。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田税归国家的时候尚不明显。

这种田税归县的时候谁要再隐田。那伤害的可就是县内所有士绅的公共利益。

当为一县士绅之敌。

丁税归郡,所以郡守肯定不会限制人口在郡内的流动。

但却会限制人口往郡外流动。

可限制是限制不来的。

黔首屁民们会用脚投票,来体现一县的县治让他们活得舒不舒服。

郡守一级评判县治,难免就会看当地人口增长。

他们会对隐丁隐口无比重视。

县令在这方面与郡守利益是一致的,因为不隐田没必要隐口。

而人口往县外流动太严重,会导致他失去在县内开垦更多田亩的条件。

县令会和郡守一起站在屁民黔首这边,约束士绅不要压榨得太过。

而被一线士绅推举出来的县令,在升上去之前为了保住位置,又一定程度上要安抚士绅。

所以县令群体,和朝廷选拔出来的流官郡守之间,又会形成一定程度的冲突和对立。

屁民黔首、士绅、县令、郡守各方彼此制衡,任何一方都无法坐大。

理想中的西廷官员包括太师,主要由优秀的郡守升上去担任。

他们负责对郡守进行选拔、任命与考评。

这是属于士族豪右的上升之路。

朝廷制定规则之后,任由你们自己之间互相竞争互相消耗互相卷,相互博弈。

皇家甚至不用插手。

行真正的无为之治,天下就可以按照这套模式平稳的运转。

但并非是真的不插手。

由东廷发放俸禄并管理的刺史,专司纠察县郡令守不法事。

刺史无权干涉地方事务,却有权直接撤销郡守县令的职务。

若遭撤销,县令由郡一级重新安排士绅大会推举,郡守由西廷另行选派。

在爆发屁民黔首乃至士绅与县令郡守之间的官民矛盾的时候,朝廷以刺史为代表,永远是救万民于倒悬的拯救者与裁判者。

其怨皆归牧民官,而其恩皆向君王,这样皇室声望想不好都难。

如果只有这套体系,荀彧或许只会赞叹,并不会如此惊讶。

重点在他列出的第二道与第三道线。

第二条是科试体系选拔出来的专业官吏体系。

他们负责书局、瓷窑、盐铁粮专卖、农业技术研究推广等等,负责具体与民生文教相关的商贸。

荀彧觉得,之后郡一级的吏和刺史一级的监察官员,也会从这个体系中产生。

这是属于寒族的上升之路。

无权参选地方县令的周庙孔孟颜荀四家旁支,其实也属于这一条线。

这条线将掌握着帝国的钱粮与监察权。

商贾世代从商都能家财巨万富可敌国,如果皇家把握着各种专卖权,亲自下场从商呢?

普天下的财富,怕是都要集中在皇家手里。

比资财谁还能比得过东廷和皇室?

就算土地都掌握在士绅手里,粮食专卖制度之下,你多余的粮食只能卖给皇室粮行。

不掌土地却掌握土地出产,一样能控制天下。

何况荀彧觉得,皇家所图恐怕不止于此。

已经公布的书局瓷窑,甚至筹划中的粮行均采取的以股换田制度。

加上皇商制度,让荀彧敏锐的看出来了皇家最终的意图。

恐怕是公田制。

荀彧并没有想到庚哥和张让心心念念的田税加到十取其一。

他想的是彻底相反的另外一条路:

如果公田不收佃租,只需缴纳三十税一的田税,士绅地主们将如何应对呢?

有粮铁盐专卖与瓷窑等等赚钱行当,田税对皇家和朝廷来说怕是无足轻重。

即便还是很看重田间出产,有粮食专卖权在手。

只需要稍微压低一下粮食采购价,提升一下粮食出售价,不收税也一样能拿到收税的收益。

反过来还能道德绑架士绅们。

说什么土地为天地自存岂可为私产,将收佃租抹黑成奸诈与贪婪的害民行为。

有县一级的推举制存在,顾惜名声的士绅们想反抗都会顾虑重重。

何况还给他们留了活路。

转变为皇商,或者以田换股享受一份国营企业的固定分红,比看天吃饭的土地更能确保他们的富贵生活。

所以士绅,迟早都会蜕变为商人么?

有皇商身份,被捧到以儒道行商等等声誉上,不再被歧视性对待的商人身份,士绅们怕是也不会介意。

一想到此节,荀彧倏然心惊。

但复又想起这套体系下皇家就是最大的商人,才觉得心安。

第三条体系,就是特属于屁民黔首了。

他们可以耕种土地,可以在瓷窑书局粮行做工,并且可以学习技术成为匠户或者参军成为军人。

也拥有自己独属的上升通道。

荀彧会将匠户和军人划为一类,是因为将作大匠体系的匠户,与军功封侯的军人基本是共享一种晋升体系了。

荀彧并没有意识到技术官僚的重要性,他更看重的是军队。

小朝廷已经开始实行了职业军人制度。

这种制度的实行,有其不得已,也有其基础。

不得已是因为,以河东郡为试验田,小朝廷全面取消了力役。

力役也就是屁民黔首乃至士绅用劳力执行朝廷工作所缴纳的一种力税。

由于县一级的财政充足,他们统一采取了募工制。

任何劳役都支付报酬募工完成,而不是强征劳役。

兵役也是力役的一种。

汉代实行的是全民皆兵制度,兵役又称为戍役,共分两种。

即正卒和更卒。

正卒是义务兵制,义务制服役期一般为两年,如遇见战事可能延长期限。

期间吃喝花销都是国家管的。

这种是需要选拔的,其构成其实原本也只有南北二军。

更卒是所有男子从23岁至56岁,每年都需要抽出3天服军役。

或者出300钱请人代替每年的更卒军役。

这种就很坑了,吃喝路费自备,国家不管的。

具体有多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