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历史军事>废话三国:董卓你得支棱起来啊>第148章 荀文若看朝局

扩大推举制范围是卢喷喷提出来的。

他一直心急这个。

这次皇甫嵩朱儁没反对,是因为对取士河东的担忧。

这年代乡土抱团意识太重了。

虽然这次取士说不上官,其实都是吏。

但这些人以后迟早要往上提拔的。

让这些新兴机构全部把持在河东郡士人手中,对朝廷是特别危险的事情。

河东未必不会成为下一个颍川汝南和南阳。

上采虚誉,专作威福。

但他们又清楚,庚哥说取士河东的原因。

因为所谓三代之治的模式下,为了赢得光宗耀祖的推举,这些地方的士子家族对名声无比看重。

家世清白在河东郡那就是各士绅家族的命。

涉及到各种实际利益分配。

县令怎么对待你们家都跟这个相关。

看重实际名声,道德自律上头总归比其他地方的士子们更高一些。

这次取士河东郡抓到一个作弊的豪族子弟。

没怎么惩罚,直接革除了以后考试的资格。

听说回去被自家父母活生生杖毙在祖宗祠堂前,他爹妈也在祠堂里跪足了小半年。

他那一姓的所有人,在四里八乡之间都抬不起头。

以后的士绅大会估计也没有脸面去了。

河东一郡出现的各种怪现状,总体上是向好的。

搁在去河东郡买瓷器的外州商贾回家乡吹起来,那就是上古圣贤之地。

这些变化都是推举制带来的。

所以要扩大取士范围,就必须扩大推举制的实行范围。

按照朱挑刺的说法:推举制三年之后,便可移风易俗。

则该地可取士矣。

并州那边的士绅眼热,求人说项求到吕布这里。

忠义吕奉先被家乡来人好一顿恭维。晕陶陶的跑来找庚哥,要作为并州重臣为家乡仗义执言。

被庚哥踹着屁股骂,说特么军中尽是你们并州子弟,天下独一份儿你还替并州装什么委屈?

这倒是实话。

吕奉先觉得家乡受了委屈的一腔义愤,顿时如烈火逢暴雨,只剩青烟。

他这会儿也醒悟过来,自己大概是被家乡并州那边派来的那帮老狐狸忽悠了。

是忽悠这词儿吧?听陛下说过。

他挠着头赔着笑,死皮赖脸的捂着屁股躲着要一个期限。

说并州也是陛下您手心儿里的肉,不能厚此薄彼。

其实依吕奉先的脾气,明白自己被忽悠了就早不想管了。

奈何在家乡来客面前吹了撑天的牛皮,摆了为并州士绅请命的架势,不拿点结果回去实在没法儿交代。

庚哥没好气的答复他,那当然要看三郡施行无碍,缓个几年再在并州推行。

只这句话,吕大憨批高高兴兴的就回去了。

给家乡人回话的时候他可就不憨了,狡诈得一批。

说什么陛下原本只打算在司州四郡实行的,得他央求才同意等三郡施行无碍,便会在并州推行推举制。

兴推举制之后便可取士,以后书局瓷窑都会有。

书局瓷窑并州都会有这事儿,是他跟着庚哥参加小朝议勉强听明白的东西,这会儿变成他求来的了。

到底什么时候施行,什么准信儿都没给,但会施行已经是最大的准信了。

并州来人自然继续是满口奉承,号称回乡要并州父老给吕大憨批立庙修生祠,千恩万谢的回去了。

还真在五原给吕大憨批修了奉先将军忠义祠。

来的都是老狐狸,当然不至于被吕大憨批给忽悠住。

但讨好了这位陛下身边的重臣,那是肯定能为并州谋福利的。

诱着憨批多为家乡干活儿的胡萝卜而已。

吕大憨批听闻了那自然又乐疯了。

这一系列的改变,共同组成了荀家所关注的河东暗潮。

也是荀彧荀攸二人带家族子弟在书局外观望了一整天的原因。

“虽取士河东,亦均为庸吏,会否不必如此在意。”

荀攸是个忠厚人儿。

看着子弟里有些人跟在他们身侧站到腿肚子都快抽筋了,毕竟心疼自家这些俊杰,想劝荀彧先回去。

荀文若是知道他这个堂侄的脾气,斜睨了自己身后那群衣丝着锦的子弟,冷冷喝了一句:“肃立。”

腿都站麻了的荀家子弟噤若寒蝉,赶紧一个个规规矩矩站好。

荀彧是个小白脸,且待谁都和和气气温文尔雅。

但自家子弟却知道,这位叔自幼多受讥讽,骨子里自有一番阴狠。

荀家这一代,却是交给了这位掌事的。

所以荀攸也只能劝一劝而已,决定得荀彧做。

“明日起,尔等皆与我着布衫,携冷糕,不携僮仆来此抄书。”

“哪个返回时嘴上不曾噙着墨,便自行着家法挨上三杖。”

这大抵是因为来的时候,几位荀家子弟嘲笑过抄书的那帮寒族士子嘴上噙墨的丑态。

“休要轻忽了去,这书局中之书,何日抄尽,何日可不至。”

“每日功课,吾均要校验的。”

这一番话,说得荀家子弟是满脸煞白。

有这种条件,不由得他们回去不嘴角噙墨了。

难道抄书的士子们不晓得可以用水润笔,为什么非得用口水?

因为身边没有僮仆,就算自己带水也带不了太多,毕竟重。

稍稍用一点点水研开墨,其余水是要留着喝的,毛笔干了可不就得用口水抿润么?

荀彧的一声喝令之下,荀氏子弟均面带苦涩,跟随在荀彧荀攸身后返回家宅。

荀家在京师有院子,那还是死去的荀爽任司空前置办的。

任三公之后在南宫东南角有三公府邸供居住,但在升之前荀家也是要买院子的。

荀彧回到堂下,方坐下揉了揉腿,喝了一口婢女奉上的茶汤,刚分别的荀攸便来了。

荀彧心知他肯定是来为家中小辈求情的。

果不其然,方才行过礼各自坐下,荀攸便言:

“彼辈年岁尚幼,虽确需磨砺,此番会否责之过重?”

在他看来,小辈笑话几句寒族士子满嘴墨的形状,的确于礼不合。

但训斥几句就可以了。

荀彧未免有些小题大做了。

却听荀彧叹息一声,摇头道:“公达此番大谬矣!”

两人把话说开,荀攸才知道,荀彧说的大谬不是他认为责之过重。

而是他在周庙书局前的那番话。

“虽取士,亦均为庸吏,文若不必如此在意。”

好一番深谈,却让荀攸心服口服。

他们荀家的崛起,其实是从荀彧爷爷辈荀淑荀季和开始的。

伯仲叔季,荀淑排老四,怎么都不可能是长房老大。

就是在那一辈,他们玩儿透了举荐制。

荀淑是荀子第十一世孙,一辈子其实没做太高的官,一直在县令这种等级上来回转。

却在刻意传播下,德行的高尚与学识的渊博被天下传颂。

被称为神君的荀淑据说不喜欢雕章琢句在文字上用功,不注重实际的学识,因此常被俗儒看不起。

但州里却称他有知人之明,当世名贤李固、李膺等都尊崇他为师。

说白了就是擅长走上层路线,在上层人士面前显摆表现学问品格,赢得赞赏并因此得名。

也就是在他的操作下,荀家下一辈所谓的荀氏八龙才闻名天下。

号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荀爽荀慈明更是因此做到了三公。

到现在荀氏还在继续荀淑当年的扬名策略,但荀彧却认为,时代已经变了。

他们需要转换玩儿法了。

荀彧道:“寒族将大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