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历史军事>大明,我以族谱变法>第243章 方时是小人

对于朱元璋,马皇后实在太了解不过,一撅屁股都知道他放什么屁。

朱元璋提前退位是她愿意看到的,在她看来,以朱元璋的行事风格,确实不适合变法。

[方小子这次要做的事太多了,一下子弄出三个衙门,也不知道是否顺利。]

[从未想过,官逼民反也会成为计策,方小子简直是妖孽。]

在后世信息大爆炸时代,别说官逼民反可以是计策,哪怕是一泡屎都能成为方时计划中的一环。

这天,方时再次来到工部,不过薛祥并不想见他,还让他有多远滚多远。

不得已方时拿出皇帝诏书,让薛祥不得不见方时。

“薛尚书何必呢?都是为国做事,你就不能给我点脸?”

“砰!”

薛祥重重拍了桌子,气的吹胡子瞪眼:

“你要脸吗?你还有脸吗?你自己不要脸就算了,还要拉上工部,你就是臭不要脸。

你自己说,族谱、牌坊这些东西是不是你搞的,无耻败类!”

作为混迹祖安圈十年的大佬,方时对于这些不痛不痒的话,没有一丝不爽。

“继续!等薛尚书骂舒服了,我们再谈,下官不急。”

薛祥面色一滞,张了张嘴想要继续骂,看到方时没脸没皮的样子,千言万语化为叹息:

“唉……你就不能换个方式吗?陛下登基后,他们才好不容易过段好日子。”

“大起大落才算是人生,下官只是弥补他们人生的缺憾,这不也是为了清理工部蛀虫吗?”

薛祥面色一震:“什么意思?你还要对工部官员做什么?”

这次轮到方时好奇了:“陛下没跟你说计划?”

“没有,陛下只让我按你的计划行事,只简短提了一句工匠。”

话到这,薛祥声如洪钟,猛喝出声:

“说!你到底想做什么?”

方时抠了抠耳朵,一副嫌弃模样:

“薛尚书,别这么大声,下官既然找你,就不会跟你隐瞒。

没什么大事!官逼民反,民反杀官,就这么几个字。

你放心,在一切准备妥当之前,工部这边暂时不是开启。

这次过来最主要的目的,是想请薛尚书推荐一个人。”

“官逼民反!民反杀官……”

薛祥根本没听到方时后面的话,一直在喃喃这几个字。

半晌之后,薛祥眼神冰冷看向方时:

“本官不会同意,哪怕是死,本官也不会去做这事。”

方时脸色也渐渐沉下来:“薛尚书以为变法是什么?过家家吗?

历朝历代变法死了多少人,你不知道吗?

你以为下官愿意出这种毒计?只要你有办法让户部、工部、刑部、巡检司,从内到外支持变法,下官立刻放弃计划。

下官也不怕跟你说,此次计划若是失败,下官立刻换上备用计划,到那时死的就不是几十、几百,而是上百万人。”

“就为了你的志向,不惜上百万人去死,你不怕天天做噩梦吗?你的志向到底又是什么?”

方时大喝一声:“不怕!下官只有一个志向,那就是大明百姓人人如龙。

你也别跟我说他们可怜,天下谁不可怜,易子而食的场景薛尚书没见到过吗?

下官劝薛尚书想清楚,是牺牲我们这一辈让后代子孙享福,还是用后世子孙的和平换取吾等一世安稳。”

看着方时坚定的目光,薛祥紧紧握住双拳,指甲掐进肉里都丝毫不觉。

从方时所作所为,他知道方时必定做了备用计划,很有可能不止一个。

[河南、福建、云南、安南桩桩件件都有方时的影子,此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老夫要违背圣贤之道吗?要是拒绝,方时一定会换人,到那时一切事情都不可控。]

[若是提醒工匠,方时则开启备用计划,到那时真死百万人,老夫就是罪人。]

薛祥根本不信什么人人如龙,也不信方时所说的以一世换万世。

沉默良久之后,薛祥紧闭双目,声音嘶哑开口:

“本官会尽全力支持你!希望你少造杀戮。”

方时松了口气,对于君子还是用无辜百姓生命来威胁比较好。

“那就请薛尚书推荐一个人,一个能够与户部搭上话的官员,最好为人立功心切的那种。”

“工部虞衡司主事杨经,此人爱贪小便宜,立功心切,不过其确有才能,太子殿下对他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方时缓缓起身:“炼钢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

请薛尚书令虞衡司炼钢,一年内万斤,还需要将钢制成铁桶,滴水不漏那种,铁桶要一千个。”

“这倒不是很难,辛苦一点还是能做到,这能逼他们反?”

“官逼民反,又不是皇帝逼民造反。”

说着,方时拿出章程放在桌面上:“这上面是工部的计划,还望薛尚书配合好,别演砸了。”

薛祥拿起看了眼,嘴角微微一抽,恨不得挖掉自己的眼睛:

“你快走吧!与你待在一个房间,本官都觉得脏。”

“下官告退!”

等方时走后,薛祥满脸挫败:“这世上怎么会有这种妖孽,连列子一书都看过,这才二十三岁啊!

“不对!”

忽然,薛祥再次翻开纸张,认真看了遍:

“这计划有明显的缺漏,还不是一处两处,这是在防我?

混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老夫堂堂正正的读书人,怎么会泄露计划。”

以方时的性格,怎么会把所有计划毫无保留交给一个人,哪怕朱标也不知道具体计划。

他也不管薛祥到底会不会按计划进行,这边不行还有李景隆那边。

此次所需要用到的钩子太多,他必须抓住时间去见该见的人。

方时所见之人,都被鲍恂所知道,而鲍恂所派出的人、所见的人,也一直有锦衣卫盯着。

鲍恂或许也发现这点,一直以来除了翰林院的大儒,他一直没见其他人。

看着纸上的两个名字,鲍恂没有任何头绪:

[李景隆、薛祥?这两人会有什么关联吗?]

[下毒?食材、水、厨子都是天天换,根本下不了!]

[让他落水,这小子惜命的紧,根本不靠近水。]

[放火?还没靠近就被锦衣卫给抓了!刺杀更不用说,云南都没机会更何况京城。]

对于方时,鲍恂真的无解,哪怕造反都不一定能杀得了方时,更何况他根本不想造反。

[难道真要走那一步?或者利用韩国公府?]

“查到府里哪些人是锦衣卫?”

“暂时只发现一个!”

“再查!多送几份家书出去!”

“是!”

鲍恂知道朱元璋已经怀疑他,甚至已经准备杀他,只要编修经典完成,他必死无疑。

因此,他一直在拖延时间,只要宣承部的人能找到机会,他就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