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历史军事>大明,我以族谱变法>第180章 隔阂

听到这话,赵民望想到这些日子朱元璋表现出来的态度,语气中充满苦涩:

“我们这位陛下把文武百官耍得团团转,他根本不想现在开启变法。

我实在好奇,方时的变法方略到底写了什么,能让陛下这个暴脾气按耐住性子。”

“皇长孙生病时,锦衣卫将东宫清理了一遍,听说皇后殿下也在场。

再之后,就是叶书入宫教导,有些人的谋划彻底失败。

至于变法方略,可以确定的是不仅陛下和太子知道,秦晋燕三王都知道。”

秦晋燕三王都知道,那便说明哪怕朱标死了,这变法也会持续下去。

想了一会,赵民望便不再想,他现在的目的是救赵家。

“正式开启变法只是时间问题,编修经典是为了治国理念,变法方略一定与这有关。

我就想知道,儒学以后是不是不会一家独大了?”

吴沉语气平淡:“目前正在编修先秦所有经典,《管子》《墨子》等等都在内。”

“那些大儒会同意?”

“为什么不同意?方时说了,墨子也好、荀子也罢、亦或者商鞅,都属于孔圣人门下,他们有何理由不同意?”

赵民望微微点头:“确实无法反驳!奇怪的是,为何曲阜一直没有反应?

按理说,只要开始编修其他学说,他们一定会出手。”

“这也是我要找你的原因。”

吴沉一脸凝重:“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可以肯定,真等方时准备好开启变法,想要阻止只能造反。

我知道你和曲阜以及鲍恂他们都有联系,我们需要联合起来,逼迫陛下不得不放弃变法。”

“你想怎么做?”

吴沉没有说具体计划,只是轻轻吐出一句话:

“我要见见曲阜那边的人,一个可以做主的人。”

“可以!我会让人来找你。”

赵民望想都没想便答应下来,他还巴不得事情越来越大。

就在两人说话之时,蒋瓛带着情报匆匆来到谨身殿。

“陛下,这是赵民望令他儿子亲自去送的书信,臣不敢擅做决定。”

朱元璋拿起信件,快速看了眼,语气嘲弄:

“还不死心?想用南方读书人来逼迫咱开启变法,咱会怕威胁?

去查查这信上方先生是谁,姓方的人才挺多啊!

他儿子呢?”

“跑了!锦衣卫还在寻找。”

朱元璋摆了摆手:“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将锦衣卫人手收回来。”

“是!除了他儿子,还有一人也出城了,是跟杨家商队一起出城,若不是杨家有锦衣卫,还不能发现他。

还有一事,赵民望今晚去见了翰林待制吴沉。”

“吴沉?”

朱元璋有些困惑,不明白吴沉为什么会与赵民望扯上关系,在其看来吴沉就是个读书人,天天待在翰林院编修经典,对于变法毫不关心。

忽然,朱元璋眼中精光闪过,他想到吴沉、方孝孺、宋濂都是浙江人,还有赵民望信中所写的南方读书人。

[江浙集团还不死心?]

“盯着吴沉,再派个人去茂州,看看宋濂这个老匹夫最近在干什么。

杨家商队那个人先盯着,咱要看看赵民望到底还能牵扯出哪些人。”

“是!”

朱元璋并不知道他已经掉入赵民望的陷阱,而后果不仅让安南一事横生变故,也让大明陷入动荡。

而远在云南的方时,并不知道京城发生的事,他正在倾听朱常三人的汇报。

“云南境内土人众多,有虞氏后裔、鬼方、回回、苗民等等,各族之间风俗礼仪不同、言语不同,隔阂极大,经常性发生械斗。

由于蒙元土官世袭制度,使土人世世代代成为土官的奴隶,哪怕土人也是这么认为。

蒙化州境内就有夷民、回回民和汉民,三方时不时因为各种问题械斗。”

听到龙镡的话,方时开口询问:“土人对于土官的态度怎么样?”

“各有不同,有些仇恨、有些维护,仇恨的大多是那些家无余粮,没有田地的。”

方时轻轻敲击桌面:“我记得蒙化州新任土知州是土人头目左禾,找个时间他过来一趟。

德刚兄、仲质兄,你们再去蒙化州一趟,看看蒙化州的土地掌握在谁手中,没有土地的土人有多少户。

想要让土人认可大明,起码要一视同仁,还有前元所设的儒学,看看有哪些还在用,里面的学官怎么样。”

“是!”

朱常满脸疑惑看着方时:“方典籍,蒙元土司制度在于以夷制夷,此举由来已久,最初可以追溯到秦汉。

你是要放弃‘以夷制夷’之策吗?如此一来,那些土官或许会联合在一起,在云贵川等地掀起叛乱。”

方时微微颔首:“若不将土人当做大明百姓看,土司制度更适合大明。

然而,大明的征伐还未结束,云南也不会是边境,如此一来,我们就得收土人之心,不能让那些土官成为土人的皇帝。

叛乱是一定的,不过大军还在云南,完全不必担心。”

说完,方时拿起一张纸,对着站在不远处的蓝英说道:

“英哥,通知名单上的云南官员,让他们一个月内来大理,我需要见他们。”

蓝英接过纸张,拍着胸脯保证:“妹夫放心,这些人敢不来,我亲自上门抓。”

“子安兄,你跟我去一趟太和县,见见那些贪官污吏,这些人该用了。”

“是!”

云南等地的情况了解差不多,方时也准备开启改革,有些变法内容他想在云南试试。

比如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他不知道这套制度适不适合现在的大明,也不知道适不适合土司这个奴隶制社会。

若是在云南可行,那么大明其他地方也是可行,他就不需要改变。

不管合不合适,改革一事都需要大量官吏,单靠云南目前的官员,完全不够。

此去太和县,就是为了官员,这些从福建来的官吏。

太和县离大理府不远,当天傍晚方时就来到太和县衙。

此刻县衙内已经聚集一大批官吏,原建安县县令张淮也在其中。

张淮扫了眼周围人群,看到了好几个熟人,却没有任何心情上去打招呼。

又看了眼坐在上方的周县令,心中一阵苦涩:

[我以前也在这位置上,现在连名字都没资格写在族谱上,还好城墙上没刻名字。]

[也不知道老大怎么样了,有没有保护好弟弟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