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历史军事>大明:混在北平当知县>第144章 掀开盖子

于此同时。

接到消息的通州卫指挥使邱沛与佥事房胜等人,也都连忙带上各自亲卫,急匆匆的从城外跑进通州城。

“末将邱沛参见殿下!”

“起来吧。”

朱棣对通州卫的武将还算比较有印象,随意的摆了摆手,有些疲惫的问道“不知邱指挥来此有何之事?”

邱沛一脸无语,您一大早就带着一千全身盔甲的兵将,气势汹汹的冲进通州城,您还问什么事?

“末将听闻殿下带兵前来通州,特来拜见。”

“本王只是前来捉几个,利用本王名义盘剥坑害百姓的贼官与士绅而已,不必如此大惊小怪。”

这会,朱棣也意识到什么,随口解释了一句。

邱沛神色稍松。

这会,也注意到公堂下,正全身瘫痪的一众通州主官与通州有名的几个士绅,眼中闪过一声惊诧。

但是,也没多过多理会。

甚至,心中还有些幸灾乐祸。

这些文臣士绅瞧不起他这些丘八,而他这些丘八自然乐于见到这些文臣士绅倒霉。

朱棣累了一晚上,也没多理会邱沛,朝着公堂下一众官吏吩咐了一声,便直接去歇息。

这下,便可怜了郭安与燕王府长史司一众官吏,还有北平知府俞仁恬、按察使司官吏、布政使司官吏。

朱棣可以歇息,他们不能,还得继续审讯。

通州上下官员差不多一网打尽,不管他们有无主动犯错,但从上官到吏役,或多或少都分了些钱。

在锦衣卫、按察使司官员的审讯下,基本上都痛快的交代了。

其实,这些官吏并没多大的过错,罪大恶极的那一批早在一年前,就已经被杀的差不多了。

最麻烦的还是何吉等四家士绅,这些士绅都读过书,心更黑更奸猾,哪怕是重新审讯,也还是会一个劲的叫屈。

不过,锦衣卫的名号也不是白来的。

让燕王这般厌恶,每一个锦衣卫在审讯这些士绅的时候,没有任何手软与顾忌。

于是,基本到了下午,这些人都交代的七七八八。

同时。

朱棣也精神抖擞的从后院走了出来。

见此,郭安与蒲三极等人,手中拿着一堆钱粮簿子,连忙上前禀报。

“启禀殿下,下官又审出一些田贼,还拿了几个士绅。”

“他们藏匿了多少田亩?”

朱棣有些期待道。

蒲三极道“目前已确定隐匿田亩的田贼已经有十五个,隐匿的田亩数有着四万六千亩。”

这话一出,朱棣直接震惊了。

要知道,在通州的黄册里登记的田亩数,也不过才十万五千多亩。

这才查了一天,竟然就查出一半隐匿的田亩来。

朱棣接过薄子看了一遍,全都是隐匿田亩超过两千多亩的大士绅大乡贤们。

眼中杀气腾腾,“将这些欺君罔上的田贼都给本王抄了,能隐匿这般多的田亩,必然是如同何吉那般盘剥欺压百姓的田贼。

至于隐匿百亩下的田贼,给本王挨个登记造册,让他们补齐他们这么多年欠的税。

要是有人不想缴,那就抄了他们的耕地。”

“是,殿下!”

蒲三极应了一声,便杀气腾腾的走了下去。

这会,整个北平府的锦衣卫,已经有一半都来到通州。

至于北平府衙、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也都收消息,一个个都往通州赶来。

同时来的,还有燕山卫的五个百户所。

整个北平府上下都开始震动起来。

尤其是北平府治下一众知州知县,还有那些大士绅大乡贤们。

隐匿田亩,已经是他们刻在骨子里的本能。

原本,这一切都是从上到下,大明所有官吏与士绅乡贤们心照不宣的常识。

但是,谁能想到,通州几个豕脑子般的士绅乡贤,竟然因为区区五百亩地,就敢将主意打到燕王头上。

而且,还直接给将隐匿田地这事情的盖子,给掀开。

此事,要是传到应天,让那位放牛娃出身的皇帝知道,那岂不是要出大事了?

同一时间,很多士绅乡贤,甚至是官吏们,都是满脸急色的写着一封封书信,然后急急忙忙的送了出去。

只是,在他们之前,早已经有两封奏疏,分别以北平府锦衣卫所和燕王府的名义,快马加鞭的送往应天城。

两日后。

远在应天城的老朱,便同时收到锦衣卫与燕王府的奏疏。

“这些田贼,竟然敢藏匿如此多田亩,还如此盘剥欺压百姓?真是欺咱的刀不利呼?”

殿下,太子朱标也看完两份奏疏,满脸气愤。

“通州这些士绅乡贤竟敢如此,他们难道不知这是欺君罔上?”

老朱冷哼道“咱从不相信这些乡贤士绅会良善,他们往日满嘴仁义道德,但却是如同几只鸦叽叽喳喳,满嘴喷粪呱呱叫不停……”

“标儿,这次咱要杀人,你不准拦着咱。咱要是不杀鸡儆猴,长此以往下去,这些乡贤士绅们便会将咱的大明再次变成元末那般凄惨景象。

所有土地都被这些士绅乡贤给霸占,却一亩田赋都不缴,所有赋税压在那些百姓身上,百姓们又得活不成了……”

朱标神色一变,急忙说道“父皇要砍杀那些作恶多端的士绅乡贤,儿臣自是不敢阻拦。

但是,我大明士绅乡贤千千万万,要是一同砍杀,势必要出大事。

而且,我大明想要教化乡里,还得依靠这些乡贤士绅。

因此,儿臣请求父皇,对于一些不欺压盘剥百姓的士绅乡贤,还请父皇留下一些。”

老朱咧嘴一笑,“标儿放心,一些还算是良善的乡贤士绅,咱自是不会砍杀他。

咱大明数万官吏可都是士绅,咱要是将他们都给杀了,谁来给咱治理大明。

但是,他们吞了咱多少田赋都得给咱老老实实吐出来,要不然,莫怪咱的钢刀驾到他们脖子上……”

“父皇英明。”

朱标的眼中,还是有些担忧。

他虽然性子仁和一些,但是他也知道,那些士绅乡贤们,绝对不会这么轻易的交出隐匿的田地。

皇座上,老朱咧嘴嗤笑,满嘴黄牙,倒像是一张血盆大口,“此次,便先由北平府为例,咱倒要看看,仅仅一个北平府就隐匿了多少田亩?”

……

半个月后。

北平府七县四州的田亩隐匿情况,也都查了出来。

一个北平府,竟然隐匿的田亩便有三十五万亩,将近整个北平府黄册上登记的一半。

让郭安有些不可思议的是,宛平县也查出来一万多亩,其中隐匿一千亩以上的还有两家士绅,而且这两家士绅还都作恶多端,竟然盘剥欺压百姓。

而这些,不管他往日为宛平县知县之时,怎么下去各个乡里转悠,竟然都没有察觉到一丝。

自然而然,这两家士绅也都被抄了家。

而这半个月下来,他也算是真正明白了在古代乡间,家族的真正意义。

家族的利益,乡间百姓心中最高的准则。

而那些一个人在乡间的品行如何好,便是取决于他能对家族带来多大的利益。

他一直寄望上一世的道德,来当做自己在这个时代的处事观念,是他盲目了。

在这里,人是以家族存在的,只要是沾亲带故的亲戚,在面对外人之时,都是最亲密的家人与同盟。

在这个时代,凡事都有可能会牵扯到家人,这里只要你做错事,或是你自身软弱,便会有多少人都可能被害死,甚至还都是伱的家人!

随着北平府隐匿的田亩数奏报到应天城内,老朱直接站在奉天殿内,满脸震怒的朝着一众朝臣骂了整整一早上。

当天下午,朝廷的一道道圣旨,便传遍天下各省各府各县。

锦衣卫清查各府各州各县隐匿田地之事。

各府各县的知府知县,还有一众士绅们,都是如丧考妣。

虽然他们有各自法子可以应对清查的那些锦衣卫,但有了北平府隐匿田亩数目的托底,他们隐匿的田亩数定然瞒不下去。

而且,要是他们敢继续隐瞒下去,那些锦衣卫能时时刻刻盯着他们,直到他们暴露那一天。

于是,仅仅半个月,整个大明便又多出三百八十多万亩隐匿的田亩数目。

老朱与户部看着各地汇总上的粮钱数目,满眼寒光的笑了整整五日。

……

燕王府,存心殿内。

朱棣满脸喜色。

“郭卿,咱燕王府直接多出二十五万亩田地,你觉得这些田地该如处理?”

依照大明律法,所有抄没的田产,都充公成为官田,或者直接成为皇庄。

查出隐匿的三十五万亩田地,有十万亩都是一些品性还算良善的士绅乡贤,并没抄其家,只是让他们都补齐了这些年的田税。

至于剩下二十五万亩,则是直接被抄没的。

而在老朱高兴下,直接将整个北平府抄没的二十五万亩田地,都赐给了燕王府。

于是,整个北平府的官衙上上下下,辛辛苦苦劳累来到半个月,到头来却是什么都没得到,反而便宜了朱棣这个燕王。

但是,北平府出了这么大一个烂摊子,老朱没有找他们算账,这些官吏们算是已经烧高香。

因此,也没脸,更没胆子出来争论此事。

朱棣这两日,可算是高兴坏了。

用低价买了一个五百亩的张家湾码头附近的地,竟然还增送了二十五万田地。

“殿下,微臣觉得还是分给原来的农户来耕种为好!”

郭安微微思索片刻后,便说道,“至于粮税,官府的粮税多少,便收多少。”

朱棣又问“朱卿以为如何?”

朱复道“微臣也以为如此最好。”

朱棣微微点点头,“此事便交由朱卿处理。”

“微臣遵令。”

朱复应道。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