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当成马拉松并不完全准确,因为跑步可以是机械运动,脑子放空,依照长期训练的惯性一路往前没有问题,弹琴更准确的比喻应该是精神的马拉松,比号称挖十吨煤的拉三还要费劲,接近十二个小时,体力、耐力和智力联合赛事,没有人跑完之后是轻松的,跑过的卫丛和王曦再清楚不过了。

  但简一鸣差的就是这个,卫丛一直没有心思给他做拉练,王曦的到来刚好填补了这一块。

  第二十一首,《华尔斯坦》。

  ……

  第二十三首,《热情》。

  简一鸣中间明显掉线了一下,差点节奏崩掉。

  一个人,只有他一个人,当他踩空掉在悬崖边上的时候,哪怕王曦和卫丛就站在他旁边,能救他的只有他自己。

  万丈悬崖也只有一个人克服——这就是演奏圈的独木桥。

  卫丛终于感受到了那种提心吊胆,老师坐在台下看着台上学生演奏该有的提心吊胆。

  第二十五首。

  简一鸣这一天,好像修了个仙,脱离了吃喝拉撒的凡俗境界,只需要在琴房里和贝多芬斗智斗勇。刚开始他还记得王曦的存在,弹着弹着,这个世界上好像就剩下他和钢琴,还有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钢琴上面的贝多芬。

  这位一米五几*的小巨人有一头跟教科书照片上一模一样的卷发,生活迅速把他的黑-发-漂-染成了银色,他看上去有些严肃,目光严厉,眉心有明显的“川”字纹,像个不高兴的小老头,居高临下地看着简一鸣。

  小简同学表示自己不喜欢这样的贝多芬。

  但是他心里的老贝是什么样的呢?

  简一鸣顺着曲号弹下去,一路在思考。

  贝多芬把自己的人生都写在会在乐谱,喜欢用音乐玩小游戏,有些只有在谱子上才能看见的促狭和闷骚,有钢铁的一面也有柔情的时候。

  他应该更可亲一点,面冷心热,是个顽固也可爱的小老头。

  这样的人应该会有什么样的音乐呢?

  第三十首,E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9。

  贝多芬晚年的佳作之一,献给马克西米里·安娜·布伦塔塔的作品。

  贝多芬晚年作品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从外转向内,早期的《悲怆》还有明显的英雄性特征,热情奔放,晚年作品就开始内化审视自己,更多凸显“贝多芬”这个存在本身的体质。

  109最明显的特质就是他内心的矛盾,复杂而矛盾的情感通过变奏体现,打破了传统“快-慢-快”章节的平衡布局,创新地运用“快-快-慢”,把中间经常作为过渡的慢章节挪到了最后的同时,压缩了前面两个乐章,将整首曲子的重心移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