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穿越重生>国色朝酣(重生)>第12章 太夫人

  陈嬷嬷听了,立刻应了一声,随即引了她们进了东梢间。

  绕过一架黄杨木框镶大理石的大屏风,隔着流云万蝠的轻软幔帐,江氏一眼望见临窗大坑上坐着两个人影,周边影影绰绰侍立着数十个婢女。心下便知,主位坐的必是太夫人朱氏和永泰侯夫人程氏了。

  有机敏的小丫鬟上前打起了纱帘,转过雾一般轻薄的隔纱,江氏领着女儿上前,向主位福了一礼,还未来得及起身,东头坐着的妇人就急急下了座捉了江氏的手轻拍两下。

  江氏被她一拉,顿时红了眼眶尚未开口就已哽咽:“……大嫂……”

  程夫人上前揽了她的肩,像拍孩子那样轻轻帮她顺着气:“好了……家来了就好了……”

  两人双手紧紧握着,江氏脸上泪如雨下,珠链般止不住地滚落。

  林妈妈抱着敏心见状一时迟疑,不知如何是好,还是有位头插虫草金簪的大丫鬟轻推了她一把,这才慌忙蹲下福礼:“见过太夫人,大夫人。”

  那厢程氏似被这一声问安唤回了神,接过丫鬟递来的手绢轻抹了眼角,满怀歉意道:“看我也没个眼力儿见的,明知弟妹舟途奔波一路劳顿,竟也没个座儿。”而后向左右斥道:“还不给四夫人看座!”

  随即就有小丫鬟们端了两个锦杌并小茶几上来,摆在炕床下方。

  江氏忙道了谢,又侧身向林妈妈使了眼色,见林妈妈把敏心放在了锦杌上坐稳,这才面朝炕床小心翼翼地坐下。

  程夫人又命人看茶,话音未落,就有一个容色秀丽、身段苗条穿着水蓝色绣花褙子的侍女带着小丫鬟端着茶盘上前,蹑手蹑脚地上了热茶,换下了太夫人和程夫人面前的冷茶,而后,又如方才入内一般,无声无息地退下去了。

  敏心从这丫鬟进来就一直目不转睛地看着她。见她悄声上了茶,又悄声离去,每道一步子都静默无声,举止却又优美灵巧,直教人挑不出错来。而这般端正的丫鬟,看服色竟也不过是太夫人房中二、三等的下人罢了!

  永泰侯府几代沉积的气度与底蕴,可见一斑。

  站在太夫人身侧的一个身材高大的嬷嬷笑道:“四夫人进城这一路可还顺利?”

  江氏忙道:“多亏府中派了管事来接,从码头下来再进城门,这一路上是人也挤车也挤。若不是绕了一圈从东南门进,这时候怕不是还堵在路上。”

  太夫人笑眯眯道:“眼下正逢年关儿,上燕京走亲戚的多,做买卖的人也多。”她许是年纪大了,说上一两句话就要歇上一口气,程夫人连忙放下手中的青瓷茶盏伸手为她拍背顺气。

  敏心以往和太夫人并不十分熟稔,不过是晨昏定省、逢年过节时站在一众晚辈里磕头祝词然后得个红封的交集。是以她听见太夫人这一句看似平常的寒暄,心里倒是颇为吃惊。

  燕京城池广阔,井邑繁华,人烟稠密,花溢衢市。腊月年前,正是各个衙门封印交接的时候,若说是这个时节燕京何人最多,那必然是各地进京述职候补的官员最多。可方才太夫人提了无甚要紧的商贾、庶民,却偏偏忽略了入京的官宦家眷们——而府中的四爷,敏心的父亲,恰是病逝于回京的船上。

  敏心心道,太夫人绝不只是看起来这般慈爱和蔼的样子!她想到此处,一时恍然,不免在心中苦笑几分。妄以为自己前世也算是侯门贵女,礼仪进退、接人待物、家事中馈谈不上无可挑剔,却也做到了最好,却没想到痴长了二十余年岁,连娘家长辈都不甚了解,要死过一回了,才好似大梦方醒,睁眼看人。

  之前一把年纪都活到狗身上去了!敏心恨铁不成钢,狠狠暗骂了自己几句,一边悄悄用眼睛睃了一眼坐在身旁的母亲。果不其然,只见江氏苍白的脸上又有泪光闪烁——太夫人这般话中意,在场的人十有八九都听明白了。

  “太夫人……”

  “来,到我这边坐会,咱们也好好说说话。”太夫人轻叹一口气,拍了拍身侧的空位。

  江氏泪盈于睫,正要起身上前,忽然又想起了什么,而后提着裙角后退几步,正色端礼:“侄媳见过伯娘、见过大嫂。”又回首示意林妈妈把敏心放下来,团着她小小的拳头拜了拜:“这是伯祖母和大伯娘。”

  就有个机敏的丫鬟在江氏和敏心跪下之前塞了两张软垫到她们膝下,待她们磕完头又迅速撤了下去,敏心看在眼里,心中暗暗记下了。

  敏心被母亲挟着手作揖,她倒也不似屋中几人想象的那样生涩,动作颇为纯熟,两只粉团般的小手握紧了,口里还随她母亲的话说道:“……儿拜见伯祖母、大伯娘……”只是小儿年幼,说起话来难免有些口齿不清,敏心努力重复了好几遍,还是说不清楚,心里不免有些郁闷。

  又另有小丫鬟把锦杌挪到了太夫人跟前,行礼完毕后江氏就揽着女儿恭敬地坐在了床边。

  倒是太夫人见了敏心这番童稚可爱之模样,面上露出一点笑意,朝她招手示意:“好孩子,来伯祖母这里。”

  敏心回头望望江氏,见她似是默许,变有些迟疑地扶着太夫人身侧那个高大婆子的手磕磕绊绊地走到了太夫人跟前,扬起脸来看着她。

  太夫人生的一张白净脸庞,一双眉毛细长入鬓,眼角虽已有细纹,但眼神极亮。

  她穿一件宝蓝色百子戏婴缂丝褙子,秋香色织金马面裙,倚在猩猩红大引枕上,额上扎一条锦带,其上镶嵌的宝石和金刚石耳坠一起熠熠发光,极为夺目。而她左手手腕缠着一串一百零八子小叶紫檀雕成的佛珠,佛珠表面微凸,却是以毫末之刃细细刻了金刚经前三卷经文。

  太夫人微微笑着,把敏心抱起来放在了膝头,拢袖揽住她的肩膀,另一只手轻抚过敏心小小的脸蛋,见她毫不羞怯的眼神直直看过来,笑道:“这孩子,我记着是建业十七年生的?”

  程夫人闻言也笑了,沉静说道:“您好记性,正是十七年腊月生的。”她朝敏心看去,眼神里带着几分笑意和怜爱,“四弟写了信家来,没记错的话,小名是叫做敏心,如今算起来将将要满三周岁了。”

  ……还是记忆中熟悉的声线,只是更加清悦轻快,敏心一时怔住了。

  程夫人说话向来慢声细语、温柔可亲,即便是再如何狼狈的情况下敏心也没有见过她失态——除了她幼子夭折那日,程夫人听见下人禀告,竟睁着眼直挺挺往后仰倒下去,一时惊坏众人。

  敏心转头向程夫人看去,只见她穿着青地缠枝葡萄夹袄,白地五彩花鸟夹缬褙子,下系大红宝花锦马面裙,一头乌发挽成宝髻,除却插一支满池娇金分心外并无什么首饰,虽不言不语,然而只坐在那里,就有静雅端凝的气度。

  敏心感到有一只手摸了摸她的脑袋,就转头回去,恰听见太夫人吩咐一直侍立在旁的那个高大婆子:“阿芝,你去把我碧纱橱里的那个檀木匣子取来。”

  那个婆子垂手应了一声是,快步出了东梢间。不一会儿,就捧着一个扁长的匣子走了进来。

  太夫人接过,又转手递给了敏心。

  江氏迟疑:“太夫人,您这是……”

  太夫人微微笑了一下:“给孩子的见面礼。这孩子自出生,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见面便觉得喜欢,许是我们有缘。”说着,又露出一个淡淡的笑容。

  见敏心人小身量也小,抱着匣子不免有些吃力,太夫人就扶着她的手,带着她打开了。

  随着雕刻着浮凸莲花的匣盖一寸寸被抽开,内里的东西渐渐露出全貌来。

  敏心顿时瞪大了双眼、屏住呼吸。

  只见匣内酡红丝绒上放着一枚晶莹白玉佛牌,约有婴儿拳头大小,佛像呈足安平相,雕琢得浑然天成。玉质润泽柔细、纯净明洁,视之似软腻可掐。映衬室内烛光,一时宝光闪烁,令人不敢直视。

  江氏惊住:“这……太贵重了!”

  太夫人取出玉佛牌,绕了两圈红绳,亲自给敏心挂在了脖子上,挂好端详了一阵,满意地笑了:“男戴观音女戴佛,孩子还小,先戴着佛牌养养身。这玉啊,养人。”

  敏心低头看看胸前的佛牌,伸出肥短的手指摸了摸。太夫人问:“可还喜欢?”

  敏心想了想,点点头。

  程夫人也笑,对着丫鬟招手道:“连翘,去把我给七小姐的见面礼也拿过来吧。”

  就有一名圆脸丫鬟应声而出,手中捧着一只描金雕漆的小箱子奉上。

  程夫人示意那丫鬟把箱子打开,只见里面是一对金灿灿的累丝手镯,并一副金镶玉的长命锁,皆是打成了小巧玲珑的样式,给敏心这般年岁的小娃娃带正好。

  程夫人笑吟吟道:“瞧着正正好。”又叹道,“府上接到四弟送来的信,我就着人筹备起来了,本以为你们年前就能到,就跟着府上一道裁了过年的衣裳,没想到路上蹉跎,竟……”

  江氏勉力笑了笑:“多劳大嫂牵挂。我们也没想到,相公好好一个青壮男子,竟捱不过一场风寒。”

  太夫人温声道:“如今回了京,你可以歇歇了,这一路风尘仆仆,你还年轻,想必也耗了不少心血。等四郎过了三七,就入土为安吧。元宵节时再开一次家庙,给他供奉牌位好享香火。”她顿了顿,怜爱地看向敏心,“也给这孩子起个大名上谱吧。”

  程夫人、江氏齐齐应了。

  屋内烧着火坑暖融如春日,敏心靠在太夫人怀里,听着长辈们温言絮语谈话,迷迷瞪瞪睡过去了。忽然感觉换了个人抱她起来,她在香甜睡梦中睁开眼睛看了一下,见面前是江氏的脸,迷糊喊了一声“娘”,转头朝她怀里拱得更深,寻了个舒服的姿势,又睡着了。

  “可要先抱孩子去歇息?”程夫人问。

  江氏歉意地点点头:“有劳大嫂了。”

  方才几人说了一会子话,谈完了四爷徐景行的身后事,又问候了太夫人和姻亲家长辈的身体,聊完了七小姐敏心的几件趣事,一时相对无言。

  江氏思忖着,自己丈夫毕竟和永泰侯嫡枝隔了房,公婆早逝,虽是在侯府长大的,到底并不十分亲近,不然也不会六年外任不曾回京。如今丈夫病逝,女儿却还小,自己带着女儿还要仰仗永泰侯府过活,不好在头天见长辈就冷了场,正要搜肠刮肚寻几句话,就听见程夫人问,忙不迭地应了。

  程夫人笑道:“这会儿四弟妹的箱笼想必也安置好了。歇个午觉,好养足精神。”

  “让阿芝送你们过去。”太夫人放了茶盏,指了指身侧的婆子,“劳你代我走一趟。”

  江氏正要抱着女儿站起来,听了颇为不安:“怎敢劳动杜嬷嬷。”

  杜嬷嬷笑眯眯:“不敢担劳动二字,这是奴婢的本分。”

  程夫人亦起身含笑道:“娘身子不便,杜嬷嬷要照看娘,还是我送弟妹去照妆堂,若有缺了什么短了用处,也好补上。”

  “这样也好。”太夫人微微点头

  江氏对着程夫人深蹲行礼:“多谢大嫂!”

  程夫人连忙扶起她:“一家人之间毋需多礼。”又转向太夫人,“娘,我带四弟妹去看看屋子,稍后再来服侍您。”

  太夫人点头:“去吧。”

  两人带着丫鬟婆子,浩浩荡荡出了寿安堂,转向花园旁的照妆堂走去。

  寿安堂内,随着珠帘相撞的声音平息,脚步声也渐远了,太夫人阖了茶杯,闭目缓缓道:“四郎这个媳妇,你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