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穿越重生>女帝>第228章 平稳过渡

  自各地生变、启安城封禁、朱批改蓝批后, 紫微殿便没有升过朝,各地奏牍送往京城各衙署批复后再交由门下给事中封驳,最后呈到王妡的案头。

  京城里的气氛还是紧张, 各衙署的运转却很正常,各司其职。

  不是没有满身傲骨之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可这头才罢工, 那头就立刻有人顶上,大梁冗重的朝官到这时却有了用处——要找临时工非常容易, 哪怕实在没有能干之人可替代,以副代正职,再给副职画个大饼,不怕他办事不尽心。

  天启宫里权力的更迭还算平稳, 如果不看几近人满的诏狱的话,几位宰执、大学士、宗正卿等都没有变动, 御史台的变化是最大的,除了勾管御史台事史安节, 其他全部被换, 御史中丞杨文仲升迁为太原府尹,其他有升有降,换上的人几乎全是王妡的人,让御史台真真正正做成了监察百官皇权爪牙。

  吴慎等人极力反对御史台的变动, 然而奏牍封驳从通进司变更为给事中,给事中主事的闵廷章是实打实王妡的人,王妡不想看的奏牍根本就不会到她案上来, 现在又罢了朝,宰执里除了三司使王准能见到王皇后,其他人求见一律被打回去, 根本就抗.议无门。

  一派的朝臣想要互相商议应对之法,可京城戒严,无故外出者轻则笞二十重则杖三十,根本就出不去,何来商议对策。

  若是想在公廨里商议,倒也不是不行,只要不怕神出鬼没的察查司察子,不怕突然就被扔进诏狱里住着,倒是可以试试。

  普通百姓有不得不需要外出者,可报与本坊里长,由里长定夺是否可以外出再报与武侯铺开条子,丧葬可放行,嫁娶皆暂停。廛市买卖除了米、盐、菜等行,其他都歇了业,各坊的人想要买米盐等必需品可报与本坊里长,里长每五日采买一次,发送坊间各家。

  戒严虽然使得京城百姓生活不便,然凌坤殿一条条诏令下发,京城百姓除了不能出门,其余影响不是特别大,整个启安城井然有序,某些想看哗变的人失望了。

  反而,王妡下令平准署盯牢了京城物价,有敢趁机哄抬或者囤货居奇者一律扔诏狱里去住着,京城连续涨了几年的米价竟然回落了一些。

  随着北境大破来犯的猃戎、西边抢占宁边州往西域的商道的消息传来京城,由各坊里长挨家挨户通知,京城百姓更是人心大定。

  楚王妃向皇后献上声如惊雷可使地动山摇的神器,今后再也不用怕蛮夷打过来了,换成了蛮夷怕咱们打过去了——里长被吩咐如此宣传。

  有人就问里长,那是什么神器。

  那里长也不知道啊,就说用了神器就仿佛有天兵下凡一般,猃獠吓得屁滚尿流,就闭眼吹,十分夸张。

  “吴运勾巾帼不让须眉。”凌坤殿里,闵廷章将今日的奏牍送来,说起了江宁府传来的消息,由衷地赞了一句。

  王妡将看过的奏表放到一旁,搁下笔,端起茶盏轻啜了一口,“吴桐的确与众不同。”

  上辈子的大梁处境可比现在要艰难得多,萧珉看似大权在握,实则被各方权臣掣肘,上辈子的吴桐被萧珉收入后宫,也给他出过不少主意,有些被采纳了,但大多都被萧珉无视。

  吴桐曾说过,她的家乡算起来的话是大梁一千多年后的未来,她的奇遇就注定了她与梁人不同。

  萧珉不就是被这份不同所吸引的么。

  可惜,萧珉没有用好这份不同。

  至于上辈子,吴桐为什么没有给萧珉献上黑.火.药,这已经是个不解之谜了。

  王妡要用吴桐,自然是要为她造势,给她增添筹码,让朝堂上的男人们没办法看轻她。

  “将吴桐配给楚王,还是可惜了。”王妡放下茶盏,摇头:“楚王实在难堪大用,堂堂亲王做事畏首畏尾,区区几次刺杀就被吓破了胆,权柄都被旁人瓜分了。让他去信州查盐税,他倒好,是去信州游山玩水吟诗作赋去了。”

  闵廷章道:“楚王是个随遇而安的人。”

  王妡半垂了眼眸,凝神思索片刻,缓缓道:“他既随遇而安,倒也好。”

  半个时辰后,闵廷章拿着两份诏书出来凌坤殿,到了公廨差吏人将两份诏书分别送去中书门下和宗正寺。

  时值腊月,年关将近,该调整人事都该赶在封笔前调整完毕,总不能元节还封城,年还是得让百姓好好过的。

  但宗正卿萧粲这个年是过不好了。

  门下吏人送来诏书,他被任命为荆南节度使,卸宗正卿职。

  大梁的节度使都是宗室遥领,宗正卿历来是宗室出任。

  区别在于,一个无实职,一个权柄还不轻。

  萧粲今年将将知天命,只要不出差错,他还能在宗正卿的位置上干个十几二十年。

  问题是,他不出错有什么用,朝廷出了大错了。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妖后岂敢!”萧粲拿过诏书就是狠狠一摔,大骂王妡豺狼之心,又指着门下吏人的鼻子骂他为虎作伥。

  门下吏人被骂也很委屈,他只是区区流外小吏,上峰叫他做什么他是能反抗怎么着?

  听萧宗卿……不对,现在是萧节度了,听萧节度骂得没完没了,门下小吏直想走,边插了一句嘴:“皇后见您年事已高,让您清闲养老,这是体谅您呢。再说了,楚王年轻力壮,自然更适合为朝廷扛鼎。”

  萧粲听了沉默须臾,骂得更激烈,那叫一个怒发冲冠,当即就要进宫去找妖后好好理论理论,管家仆役怎么了拦都拦不住。

  然后他甫一出府,就被禁军拦了下来。

  就……

  ……

  ……

  有一点点尴尬,再加一点点好笑。

  禁军指挥下马来,笑眯眯问:“东乡公这是做什么?”

  “进宫。”萧粲没好气儿地说。

  指挥问:“可有宫中传召?”

  萧粲没出声。

  当然是没有。

  指挥明白了,说:“东乡公是回府,还是笞二十?”

  “你敢!”萧粲大怒。

  “朝廷有令,下官敢不敢今日也要得罪了。”指挥一摆手,立刻有人送来竹条。

  东乡公要是在不回去,就要当街挨打了,哪怕街上没有行人,也是很丢脸的。

  “你、你你你你……”萧粲又气又惊。

  公府管家赶忙叫仆妇把公爷“请”回家,自己拦在指挥面前低声求情,从袖笼里拿出一袋银裸子塞指挥手中。

  东乡公被“请”回家了,指挥掂量掂量手里的钱袋,给得还算足,训了管家几句便带队走了,门下吏人趁机也终于可以走了。

  不到半日,宗正卿由东乡公变成了楚王传遍了半个京城,天启宫召楚王回京的旨意业已八百里加急送去江宁府。

  吴慎听闻这消息时,正坐在家中独自点茶饮茶,挥退了来报的小厮,他把茶盏中的余茶一饮而尽。

  长叹一口气。

  宗正卿从来都是威望高的宗室出任,就是皇帝也不能想换谁就换谁,可皇后偏就敢倒行逆施。

  当初谁也不曾想到,恶虎在身边蛰伏日久,先如今壮大了竟无人可挡。

  可是……

  吴慎看着小火炉上咕嘟咕嘟烧开了水的长颈瓶出神了许久。

  真的没法阻挡了吗?

  -

  召楚王回京的诏书很快送到江宁府,萧烨接到授自己为宗正卿的诏书,心中五味杂陈。

  男儿立世,谁不想做出一番伟业,创出一片天地,何况他是皇族亲王,照理来说更容易些。

  “你想多了。”吴桐毫不客气泼他冷水,“你是亲王,更不行才是真的。”

  萧烨不想和她说话,哼了一声,收起诏书,叫长随去收拾行囊,明日他就要启程回京,来传召的人也传了话,要他务必在封笔前赶到京城。

  他不理吴桐,吴桐也懒得理她,继续处理江宁府各地送来的文书。

  她如今暂代江宁府尹,做的事情就不只是之前监察江南东路监、冶、场、务那些事,一州一府各种琐碎的事情都要上报,都请她拿主意,最开始她着实手忙脚乱。

  当然,也有下头人故意欺她的成分在。

  比如,严州遂安县县令上报一事,县中有农户报官言邻居偷走了他的牛,而邻居辩称那牛本来就是自己的,他是拿回自己的东西,两人争论不休,请府君定夺。

  吴桐看到这份公文直接气笑了,也不批复了,直接派人去遂安县申饬县令:你既糊涂得连这等案都判不了,不如早些辞官,把位置让给有能力的人。

  遂安县令如何背地里大骂吴桐就不得而知了,只不过那之后各地送往江宁府衙的公文没有这种一看就弱智的。

  只是磨人的琐事依旧不少,吴桐经常灯亮到后半夜,特别担心自己近视,这里可是没有配眼镜的地方呐。

  萧烨也是欠,吴桐跟他说话他摆谱,吴桐不理他了,他又觉得浑身不对劲儿,憋了好一会儿,终于憋不住了,说:“你为什么说我行?”

  吴桐连看了几本废话连篇的文书,人已经看暴躁了,张嘴就怼:“你是不是傻!”

  萧烨大怒。

  不等萧烨说话,吴桐道:“你厉害,皇帝就该忌惮你了。拜托你有空去翻翻史书,历史上有多少厉害王爷流芳千古的。你能让皇帝放心,你自己想想你干啥行。”

  萧烨一肚子气憋了回去,仔细一想,吴桐说得没错。当初若不是他年纪最小又醉心诗词书画,让先帝放心,否则哪能封个亲王,想想自己的兄长们,他能舒舒坦坦过日子,不就是皇帝不忌惮么。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他还是委屈,不禁冷笑:“这么说,本王能出任宗正卿,还得谢谢王妡那个乱臣贼子么?”

  吴桐又拿起一本公文翻开,头也不抬地说:“你的确要跟殿下谢恩。”

  萧烨:“荒谬!”

  吴桐:“说你傻你是真傻。正三品以上朝官授册,皆要入宫谢恩。你自己说说,宗正卿几品。”

  萧烨:“……”不多不少,正好正三品。

  吴桐:“你要不就谢恩,要不就抗旨。事先说明,你要是抗旨不尊惹怒殿下,我是不会帮你求情,我只会立刻跟你撇清关系。”

  萧烨:“……”

  萧烨气得当场甩袖走人。

  吴桐:“呵呵。”

  正堂门外,萧皎身边跟着一个端食盒的侍女,看着父亲气冲冲走了,满眼担忧。

  “母亲。”萧皎进门,朝吴桐行礼,“女儿煮了甜汤,做了些点心,母亲您尝尝。”

  吴桐正好被废话文学搞得暴躁不已,见有吃的,立刻就放下笔,说了声“多谢”,就开吃。

  “你这手艺是真不错。”吴桐吃得满意。

  哪怕在大梁生活了多年,因为被王妡“抓住”总是在回忆曾经的家乡,所以她的思维方式还是现代过多,就以为萧皎说自己亲手做的就真是亲自去厨房里烹炸煎煮,实际上的“亲自动手”是亲自在厨房里盯着厨娘动手。

  “母亲觉得好,女儿就让她们多做些。”萧皎道。

  吴桐炸开的毛被美食抚平了,放下汤碗,对萧皎说:“你父亲被授册宗正卿,明日启程回京,你同他一道回去吧。”

  萧皎问:“那母亲您呢?”

  吴桐用下巴指指书案上堆满的文书,没好气儿道:“我还得在这里跟这些废话文学鼻祖斗智斗勇。”

  萧皎想留下,但吴桐说就要过年了她不会京城,苏家恐怕会有话说。

  萧皎扁了扁嘴,有些委屈地低下头,片刻后,不安地问:“母亲,你会跟父亲和离吗?”

  “嗯?”吴桐一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