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古代言情>兰亭>第32章 定策

  抚远大将军?

  霁月听见这个称呼先是愣了一下,而后才想起来自己上次出宫在那家酒肆里听见过这个名字。

  他旋即又想到了当时那个说书老头说的,抚远大将军和谢贵太妃暗通款曲的那个离谱传言。

  虽说他大哥庄王不可能是抚远大将军的孩子,可眼下这节骨眼上,这位就不见人影的抚远大将军又被人提了出来,而且还是那个不确定是否是北党人的柏政提出来的,这让他不得不多琢磨两分。

  “召回抚远大将军?开什么玩笑!此事万万不可。”宋闻启冷着脸道,“当年文秉霖因何被革了职,最后只保留着一个大将军的头衔赋闲在家诸位都是知道的,现在召回此等人,难不成还想像当年一样,让他文秉霖不听指挥,抗旨不遵弄出些乱子来?”

  什么抗旨不遵?有弄出了些什么乱子来?霁月觉得自己完全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

  他甚至连文秉霖这个名字都觉得有些陌生。

  霁月冥思苦想了半天,心里盘算着这位抚远大将军可能是自己父皇到自己刚登基为止那会儿的人,那时自己还小,自然记不清还有这么号惹人争议的人物。

  “当年抚远将军如何我们暂且不提,可宋大人,抚远将军可是眼下为数不多对狄戎人有经验的将领,剩下的那些参与当年北伐的将领们,如今老的老,去的去,试问还有谁能够有把握带领手下将士抵御狄戎人来犯?”

  “柏大人所言非虚。”一位霁月不认识的大臣接住了柏政的话,“臣大胆说上一句,若不是当年撤了抚远将军的职,要是大将军一直镇守在渡口,眼下怕是也不会有如此危急之事的发生,臣以为,当年抚远将军抗旨不遵,也是收复北方之心急切,断不可因为此事就永不复用,再者东路大军此前本就受抚远将军管辖,眼下将兵相熟,也是好事一件。”

  舒太后盯着几人看了半晌,所有人都猜不透这位看起来依旧年轻貌美的女人在想些什么,连霁月也猜不透他这位母后此刻的心思是何。

  “既然诸位大人都认为抚远将军是援助渡口的不二人选……”沉默了半晌儿后,舒太后终于开口道,“那便请文秉霖文大人出山罢,希望他莫辜负了诸卿对他的期待,这次抚远将军的副将便由张巨海来担任,毕竟张大人是这些年东路军的实际将领,大抵是要比抚远将军更明白这几年中东路军的情况,不知如此这般,诸位大人可有异议?”

  “臣等无意义。”舒明远和宋闻启率先说道。

  “娘娘……”之前被柏政按下去的方南重新站了起来,似是还有话要说。

  舒太后不待见的看了方南一眼,做出一副头痛不已的样子,随意挥挥手道:“军情紧急,其他事情待到稳定住了渡口那边的局势再行商议。”

  可方南仿佛不甘心一般,他无视了舒太后说的话,接着说道:“禀娘娘,依臣之见,派遣抚远大将军和东路军前去迎战仍旧不够,此等年节之时,若想要大振士气,势必要天家和将士们同甘共苦才能达到效果。”

  “方卿所说,是想要让皇帝御驾亲征吗?”舒太后悠悠开口道。

  御驾亲征?这四个字传到霁月耳朵里惹得他差点儿打了个冷颤,要知道他长到这么大,除了上次偷偷出宫以外,他再也没踏出过宫门半步,让他御驾亲征?怕是让他去添乱的,这位方大人虽说是北党人,可也犯不着为了让他那大哥尽早登上这宝贝皇位,直接给他扔去御驾亲征吧?

  “娘娘误会了。”方南微笑了一下,“陛下尚未亲政,御驾亲征更是不合适,而庄王殿下近日刚刚归京,又在西南之地历练多年,不如由庄王殿下前往,随同大军一起,也能够提振士气。”

  好一个方大人!霁月暗中感慨道。

  他原以为这位方大人是想将他支出去,战场上刀剑无眼,一冷箭将自己射穿了也不是没可能的,他们北党人或许知道这是最简洁的法子,可也是最不容易实现的法子,不如让自己那大哥亲自上战场,虽说有风险,但若此仗大捷,从此大哥在军中的声望变水涨船高,有了军队的支持,何时想要这皇帝宝座,还不是如探囊取物一般?

  当真是一步妙棋。

  霁月眯起眼睛看着方南。

  可他也不觉得自己那位母后是吃素的,还能由着北党人将庄王抬到那么高的位置上去。

  果不其然,方南话音刚落下,舒太后不悦的声音便在霁月耳边响起:“我看方卿今日真是糊涂了,刚才的出言不逊哀家还未做惩罚,眼下居然又提出如此荒唐的想法,这官若是方卿做不下去了,我看还是先回家赋闲一阵,好好养养脑袋比较好。”

  “娘娘,臣的想法并不荒唐。”这方南好像不怕事儿似的继续说着,“我大梁先前也有过此先例,王爷带尚方宝剑出征,本就是一种鼓舞士气的存在,眼下正值年节,若仅有大将军带兵出征,恐士气不足,且士兵都有怨言,若庄王殿下作为监军一同前往,我军定能旗开得胜,将狄戎人打回北边去。”

  “臣也觉得方大人说了有两分道理。”先前因为军饷开支问题同枢密使呛的不可开交的三司副使褚温澜附和道,“若是天家能派遣一人随军,将士们的士气也能更高涨几分。”

  这褚温澜不显山不露水的,未曾想也是北党人。

  霁月今日可算是大开眼界,往日朝会上看似漫不经心诸位大人们,原来在私底下早就站好了队伍。

  若是没有这次渡口之急,光凭他天天在朝会上观察这些个老狐狸们,不知要再过多少年才能够将这些人琢磨透。

  “好了褚大人。”舒太后打断了褚温澜的话,一面站起身,一面说道,“眼下军情紧急,先复了抚远将军的官职,将东路军调集完毕解了渡口之急,剩下的事情再慢慢商讨。再者庄王刚回京几日,正是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候,就这么将庄王派了出去,这宫中怕是也不得安宁,剩下有什么事明日再议,事关紧急,这几日执机处务必要派人留驻,诸位大人也不要乱跑了,有什么事情会宣你们进宫的。”

  见舒太后站了起来,霁月也跟着一起站了起来,他就知道自己这位母后是不会给他那大哥做了嫁衣,左不过现在首要任务就是先派兵援助渡口,剩下的事情,只求那位抚远将军别辜负了一众人的期望才好。

  霁月踏出问礼殿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舒太后欲指派两名打灯小太监跟着霁月将他送回宫,但他拒绝了舒太后,带着打灯的夏全两个人走在狭长的宫道上。

  今晚的天气算不上好,可能是应了如此危急的军情,连天空的颜色都要暗淡几分。

  霁月负手而行,沉默着走了半晌儿,才低低开口向夏全问道:“抚远将军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夏全微微回首:“您是说抚远将军文秉霖?”

  “正是。”

  “奴才只听宫中老人说过,抚远将军约莫着同太后娘娘年岁差不多大,文家也是江南一带的世家大族,南渡时抚远将军还是文小将军,跟着他爹打狄戎人,后来文老将军因伤结束了军旅生涯,抚远将军便带着东路大军一直驻守渡口。”

  “那为何后来他被革了职,换成了如今的镇远将军继续驻扎渡口?”

  “奴才听闻当年狄戎虽大举南下攻破北都,可奈何城池太多,狄戎又是游牧民族,无法一时间管辖那么多地方,因此渡口以北有一大片疆域属于无主之地,抚远将军那时意气风发,想要一举北进收复失地,奈何朝廷这边的大人另有打算,便不支持抚远将军向北进去,抚远将军倒是少年英雄,不顾枢密院发来的警告,最后才被革职带回了南安。”

  “然后这抚远将军就一直再无任何差遣?”

  “大抵是这个样子的陛下。据传当年抚远将军回京,因着不听枢密院调度擅自北进一事,险些被下了大狱,后来还是因着当年将军的许多不下包括一部分朝臣求情,最后才赦免了将军,连着还保留着抚远将军的名号,可是东路军那边却是再也回不去了。”

  “原来竟是如此。”霁月思索着点点头,蓦地像是又想起什么,“那这抚远将军和谢贵太妃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和谢贵太妃之间……”夏全皱眉思考了半天,也没想出这抚远将军和谢贵太妃之间有何交集,“奴才不知,不过抚远将军从小生长在江南,谢贵太妃在南渡之前一直长于北都,他们二人之间按理说不会有任何往来。”

  “哦。”霁月显然也觉得夏全说的有道理,连他自己都认为这镇远将军和谢贵太妃之间八杆子都打不着,怎么可能有不为人知的关系。

  两人不紧不慢回了寝宫,由于渡口情况危急,枢密院连同中枢一并派人前往抚远将军家催着走马上任,连出征仪式也免了,连夜就要往东路军驻地赶去。

  霁月揣着一脑门子事儿换上寝衣躺在了床上,就寝之前,他叫住正准备往内室外面走的夏全:“明天一早务必再把兰公子召进宫来。”

  天微微亮时,兰亭便被自家随侍的一阵响动给吵了起来。

  优雅如他兰定安,平日里怎么着都不会生气,在这大年节里也忍不住皱着眉训斥起了随侍。

  “你家公子昨日因为进宫起了个大早,这今日好不容易想多睡会儿,你看你在做什么?没什么事情就出去,你也接着睡觉去,别在我眼前乱晃。”

  那小厮听着自家公子不满的声音,咽了咽口水,大声说道:“公子您别睡了,宫里来了人,说是召您进宫呢。”

  兰亭闭着眼仿佛是又进入梦乡了一般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他突然直挺挺的坐起身来,睁开惺忪的眼睛:“什么?召我进宫?是陛下召见我吗?”

  “是的公子,宫里来的公公已经在前厅坐着等您了,您看您要不还是赶紧起来洗漱穿戴好了,别让公公久等了,那就不好了。”

  兰亭盯着一脸苦瓜像的小厮看了又看,最后才极不情愿的下了床,由着小厮伺候着洗漱穿戴。

  前来宣召的公公还是兰亭所熟悉的霁月身边的一个小内侍,两人熟门熟路的客套一番,兰亭便跟着小内侍坐上了前往宫中的马车。

  “敢问公公陛下今日怎的又想起召见我了?”兰亭坐在马车上没忍住开口问道。

  “这……奴才也不知,是夏公公派奴才来请公子的,左不过是陛下这几日烦闷,想找公子来吃茶下棋打发时间罢了。”

  兰亭做出一副“了然”状,心底里却暗想着事情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熟门熟路进了宫,又熟门熟路跟在小内侍身后去了上书房,才刚一进上书房暖阁中,兰亭发现小皇帝看他的眼神跟找到了救星似的。

  联想起昨日的紧急军情,兰亭料定定是昨晚和那群朝臣商讨军务时出了什么岔子,这小皇帝除了他也无处诉说,才一大早匆忙又将他召见过来。

  霁月看见兰亭来,憋了一晚上的话总算能找见个人好好说上一番。

  他大概重复了一下昨晚那些人说过的话,以最终舒太后没有同意庄王随军为结束点,而后,他就直盯盯看着兰亭,等待这位兰定安谋士对这前后事的评价。

  兰亭倒没料到一个渡口危急居然能牵扯出如此之多有趣的事,他不动声色的盘算了一下,施施然开口说道:“若是庄王殿下不随军,这渡口战事怕是会更加危急了。”

  作者有话说:

  按照官制,枢密院分掌军权,枢密使(宋闻启)副都承旨(柏政);中枢分掌政务,宰执(舒明远);三司分掌财务,三司副使(褚温澜)。基本上就是这个样子啦~